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九龙尖沙咀汉口道4-6号
骐生商业中心5楼02室
(近九龙酒店)
电话: (852) 3100 0555
传真: (852) 3100 0556

耳鼻喉专科周振权医生

腮腺炎會引致睪丸炎及乳腺炎?它是什麼?有什麼症狀及併發症?

腮腺炎是由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引起,受感染後有可能會影響唾腺,有可能影響神經組織。很多人以為只有小朋友才會患腮腺炎,但事實是無論小童、成人或老人都可能染病,只是幼齡兒童感染腮腺炎較多才會令人誤解。而成人若感染腮腺炎,其病徵及併發症會比小童嚴重很多。

 

 

腮腺炎有那些併發症?

流行性腮腺炎屬於較溫和的疾病,但有時它卻能引起嚴重併發症,尤其是青少年或成人感染腮腺炎,嚴重的併發症包括:

  • 中耳炎 (包括腦部和脊髓感染)
  • 單耳或雙耳失聰,耳聾是兒童腮腺炎患者最可能出現的幷發症
  • 腦炎 (腦部腫脹),如果腮腺炎導致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就會出現腦膜炎、動作協調性問題(小腦運動失調)
  • 男性的睪丸炎 (睪丸腫脹);女性的卵巢炎 (卵巢腫脹) 和/或乳腺炎 (乳房腫脹),原因是青少年或成人體內免疫反應過於強烈,會攻擊自身細胞,結果反而造成20-30%的男性併發副睪炎,若為雙側副睪炎可能不孕
  • 5%的女性併發卵巢炎,懷孕前三個月的腮腺炎感染可能增加流產的風險

 

 

腮腺炎有那些病徵?

由副黏液病毒引起的腮腺炎,普遍會有下列症狀:

  • 唾腺腫痛,口腔中一個或多個唾液腺腫脹
  • 耳朵前方和下頜轉角處的一個或兩個腮腺腫脹和壓痛
  • 咳嗽或流鼻涕
  • 頭痛、不適和低燒、肌肉酸痛、疲勞、食欲不振
  • 沒有腫脹的肺部感染
  • 有時兒童即使感染腮腺炎也可能沒有明顯症狀,例如1/5患有腮腺炎的兒童沒有症狀。1/3兒童沒有腫脹。醫生要通過身體檢查,驗血或從小朋友鼻或喉抽取病毒檢驗才能確診。

 

 

腮腺炎傳播途徑有那些?

流行性腮腺炎可經直接接觸受感染者的唾液或飛沫傳播。感染了腮腺炎的人在未有明顯病徵之前2日及之後5日,都可以傳染別人。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其將帶有病毒的飛沫在空氣中傳播,我們只要接觸了帶有傳染性飛沫的表面,然後再觸摸眼睛、嘴巴或面部等就會受感染。

 

若確診患上為腮腺炎,為免傳染家人或其他人,患者應戴口罩,並在家中休息。

接種腮腺炎只針對常見的副黏液病毒性腮腺炎,至於其他病毒感染或細菌感染的腮腺炎則無法避免。如果發現臉頰兩側或一側腮腺腫脹、吞口水時喉嚨很痛,請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診治。電話: 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究竟哮喘病人可以做運動嗎?哮喘病人做運動需注意什麼?

“我就讀小六的兒子,一直悶悶不樂,越來越不開心。因為自小有哮喘病,他不能上體育課,不許踏單車、跑步、游水,實際上,我是禁止他做任何形式的運動,原因只有一個,就是怕運動會誘發他的哮喘病。" – – 陳太說

 

 

運動真的會誘發哮喘病發?哮喘病人可以做運動嗎?

耳鼻喉專科醫生指出部份哮喘患者在運動後哮喘發作,主要是患者本身的哮喘未受控制。正常呼吸時,鼻腔會將吸入的空氣變暖加濕,不讓氣管因冷空氣而受刺激。但人在運動時,我們會用口吸入大量的空氣,在沒有經過鼻腔的過濾,這些被大量吸入的空氣若是寒冷或乾燥,就容易刺激到氣管。哮喘病人的氣管本身較敏感,寒冷或乾燥的空氣,令到繞着支氣管周圍的肌肉痙攣收縮,患者繼而出現咳嗽、氣緊、喘鳴並誘發哮喘。因此,哮喘患者是可以運動的,但若病情未受控制,就不要進行劇烈運動。

 

 

怎樣判斷哮喘是否受控,可以做運動?

有些哮喘病患者可能因最近沒有發病,或沒有額外看醫生、入急症或住院,就以為病情好轉而自行停藥或減藥。這樣做是危險的,因為哮喘有否完全受控,不僅看單一情況,而是要達到一定的指標,耳鼻喉科醫生指出這些指標包括:

  • 哮喘完全沒有發作
  • 不影響日常生活
  • 晚上睡覺不會有氣緊
  • 一週內的早晨不需用多過2次短效氣管擴張劑
  • 肺功能沒有減弱跡象。

 

 

哮喘病人運動須知

經常運動對於控制多種疾病,包括哮喘都有好處,只要控制好風險,配合得宜,做適合哮喘患者的運動,就不用擔心運動會誘發哮喘。下列是一些可參考的運動方法:

  • 每周累積最少150分鐘的中等強度帶氧運動,如急步行、跳舞等
  • 每周最少2天做肌肉強化活動,如橡筋帶、舉啞鈴等。
  • 久未運動要循序漸進,先做較輕鬆的運動,適應後才開始增加運動量。不要突然做一些平日不會做的運動,這容易哮喘突發。
  • 運動前使用短效氣管擴張劑,運動中途也可重覆使用。
  • 運動前必須做足夠的熱身,預備結束時,要慢慢停下來,切忌急速停下。
  • 天氣太寒冷或空氣污濁時,不要進行戶外運動。
  • 定時使用哮喘藥物,不要自行减藥,運動時如出現氣喘,表示哮喘仍未受控制,必須聯絡主診醫生調較藥物。
  • 即使哮喘看來受控,但若患上感冒,就不要做運動,要好好休息。因為身體過勞會令免疫力下降。

 

 

怎樣控制哮喘?

除體能鍛鍊外,正確的呼吸運動對治療哮喘亦有幫助。部份哮喘患者可能出現呼吸過速、焦慮,可針對做呼吸運動訓練,包括呼吸協調運動及呼吸肌肉訓練,集中訓練用鼻及橫膈膜肌肉來調控呼吸,減少過度換氣及過度充氣,呼吸肌肉強化亦會減少氣喘。

 

 

如果你有哮喘的病徵,例如喘鳴、咳嗽及呼吸困難,病徵有惡化的情況或感到體力下降,或是患有其他心腦血管疾病,運動前請先徵詢你主診醫生的意見。如你需要協助,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診治。電話: 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耳朵為何會濕疹?濕疹入耳會影響聽力嗎?

"最近耳朵經常痕癢,原先是耳背周圍的皮膚,接著是耳前耳廓和耳珠,現在連耳道裏也痕得要命。同事說是濕疹,但我本身沒有濕疹,何來耳朵濕疹呢?我對她的說話雖感到疑惑,但經醫生診斷後,我的耳朵確實是患了濕疹。”  – – 李小姐

 

 

雖然李小姐對於自己患濕疹感到疑惑,但耳鼻喉科醫生指出,耳朵濕疹其實很普遍,患者以成年女性居多,佔80%,這也許跟女士較多使用護髮和美容產品有關。耳朵濕疹易復發,痕癢加上爛耳,對患者造成很大的困擾。

 

耳朵濕疹的成因是什麼?

耳朵濕疹有什麼症狀?

耳朵濕疹如何醫治?

如何避免及減低耳朵濕疹復發?

 

 

耳朵濕疹的成因是什麼?

  • 導致耳朵濕疹的致敏原相信與患者日常接觸的化學品有關,例如洗髮、護髮產品、染髮劑及化妝品,還有長頭髮或配戴金屬飾物等,這些產品中有一些化學物質或成為誘發耳朵濕疹的元凶,因此耳朵濕疹不受季節影響,可隨時發生。
  • 如果耳道長時間入水(例如游泳),耳道內抑制細菌的酸鹼度失衡,細菌易生滋生。挖耳或耳燭可弄損耳道皮膚,也有機會誘發耳朵濕疹。
  • 由於濕疹異常痕癢,患者一般難以忍手,於是不斷用手或挖耳工具挖抓耳朵,結果反而刺激耳道皮膚,加劇過敏反應,如果挖損了皮膚,細菌亦有機可乘加劇病情。

 

 

耳朵濕疹有什麼症狀?

  • 主要症狀是耳朵痕癢,先是耳殼、耳背摺位及耳洞周圍。
  • 一惻或兩側耳朵發濕疹,但身體其他部位,例如手、腳則不一定會有濕疹出現。
  • 濕疹可迅速惡化,令耳朵滲水或滲血,甚至因發炎而出現流膿等症狀。
  • 耳殼及耳洞的皮膚腫痛發炎,病人因極度痕癢而無法入睡。
  • 病況嚴重可使病人的耳道收窄,影響聽力下降。

 

 

耳朵濕疹如何醫治?

  • 目前仍未有完全根治濕疹的方法,透過藥物能有效控制病情,例如使用口服抗敏藥及外用藥膏塗抹。90%患者塗上含類固醇的皮膚藥膏後,數日內病情有好轉。
  • 如耳朵已出現嚴重感染,並大量脫皮阻塞耳道,耳鼻喉專科醫生會先將死皮清走,再處方抗生素,治療期或需2-3星期。

 

 

如何避免及減低耳朵濕疹復發?

  • 避開致敏原可減低耳朵濕疹發病。
  • 避免用手指、棉花棒或硬物挖耳,也不要使用耳道清潔劑,因為耳道經常潮濕,會令霉菌有機可乘。
  • 有些人濕疹徵狀輕微,沒意識到自己有過敏症,如果經常感到耳朵痕癢或有異物入內的感覺,應找耳鼻喉醫生做致敏源測試,確定有否因過敏。
  • 耳朵持續痕癢是濕疹發作的先兆,及早看醫生並塗抺類固醇藥膏,可減輕濕疹病發的程度。

 

 

若耳朵出問題,不要胡亂買藥滴入耳,因為錯用藥物可能引起其他問題。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診治。電話: 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耳朵為何會發霉?霉菌入耳會損害聽力嗎?

"幾天前開始覺得耳朵悶悶的,好似有一層隔膜擋著耳朵,而且感到痕癢。心想可能是耳垢阻塞,於是用棉花棒挖耳。但幾天過去,情況沒好轉,除了痕癢還感到耳痛。用手指輕輕拭一下耳朵,發覺有些黏手的液體從耳道流出,大驚之下立立即求診耳鼻喉科專科醫生,結果是我的耳朵發霉….。" — 方小姐自述

 

 

大家也許會很奇怪耳朵也會發霉嗎?究竟是什麼回事?耳鼻喉科專科醫生指出,耳朵發霉是常見病例,外耳道炎病例中就有3成是由霉菌引起的。霉菌引起的不適程度會較細菌感染為輕,因而病情容易延誤,損害聽力。

 

 

耳朵為什麼會發霉?

霉菌是真菌類別,跟其他的微生物一樣,存在於四周圍的環境裏。香港天氣温暖潮濕,春夏兩季更是潮濕多雨,整天濕漉漉,這種天氣正是霉菌最喜歡的。我們的耳道處於這樣潮濕的環境下,只要有霉菌走入耳朵,就可在耳道內生長細小的菌菇,令耳道發霉誘發耳炎。

 

 

霉菌如何走入耳道?

本身潮濕溫暖的耳道已合霉菌的胃口,如果再加上一些懷習慣,霉菌就能以此為媒介進入我們的耳道,不想霉菌在耳內繁殖,請留意耳鼻喉醫生下列的建議:

 

  • 耳道不能完全沒有耳垢,因為耳垢是耳朵自然分泌出來保護耳道的物質,如果常常挖耳清除耳垢,就等如將耳道的防護膜徹去,令霉菌有機可乘;
  • 耳道也不能太多耳垢,太多的耳垢會積壓著耳道的皮膚,為霉菌進駐造就有利環境;
  • 耳道不能潮濕,游水或耳仔經常入水的人,要留意保持耳朵清楚乾爽,因為霉菌最喜歡潮濕的環境;
  • 不要挖耳,耳挖隨了容易時刮傷耳道皮膚,增加受霉菌感染的風險。另外,霉菌也可能通過挖耳的工具進入耳道;
  • 控制好濕疹,濕疹會令皮膚分泌大量的分泌物,這會增加霉菌入侵耳道的機會;
  • 保持皮膚的酸鹼度平衡,人體皮膚上存在著各種的微生物,正常情況下是互為平衡,不過當酸度失衡,某些霉菌就特別容易滋生,例如耳仔入水就會影響到耳道皮膚的酸鹼度,令霉菌有機可乘。

 

 

耳朵發霉有什麼症狀?對聽力有什麼影響?

通常會感到耳朵痕癢、耳悶,繼而耳痛、耳道流出黏液,另有些患者會頭暈、耳廓腫脹等情況。如果霉菌發展迅速,可以在發病幾天內就侵蝕患者的耳膜,對於長期病患者,由於本身的抵抗低,或長期服用抗生素,霉菌對這類病人的傷害就更大,可以侵蝕他們耳內的軟組織,不單影響聽力受損,嚴重的還影響面部神經而併發面癱。

 

 

耳朵發霉如何治療?

治療霉菌感染,首要先清除耳內的菌絲和菌菇,然後再用抗真菌藥物,才能徹底消滅耳內的霉菌。要是已傷及耳膜或面部神經,就需要在消除霉菌後再為病人進行修補耳膜和其他治療。

 

 

由此可見,霉菌的刹傷力不容小覷,它可在短時間內傷及耳膜和中耳,導致聽力受損。若感耳朵不適,聽力下降,不要自行胡亂用藥,請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協助。電話: 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預防吸入性肺炎 – 5個強化吞嚥功能運動!

肺炎是長者常見的住院原因,對於患有慢性疾病的長者而言,其死亡率竟高達50%以上。而吸入性肺炎初期症狀不明顯,容易被人忽略。此種肺炎是由多種細菌引起,對於患有多種慢性疾病或抵抗力低的人士特別容易患上,因此,對吸入性肺炎有多點知識,及早預防對所有人都有幫助。

 

 

避免因進食誤吸而出現吸入性肺炎,最好的預防方法是及早鍛鍊吞嚥功能,只要透過下列幾個強化吞嚥功能運動,就可以提升吞嚥能力。

 

 

5個強化吞嚥肌肉,改善吞嚥功能的運動:

 

  1. 飲一小口水,然後慢慢吞,吞嚥時喉核會向上提,正常吞嚥動作只需半秒,此時卻要盡量保持喉核上提的狀態去到10-20秒。

 

  1. 用手掌虎口位按著自己的額頭,然後頭用力向前頃,跟手掌做鬥力,此時可鍛鍊到頸部倆側的肌肉。

 

  1. 唱歌,特別是唱一些高音的歌曲,因為當要發唱高時,喉核會上向提,吞嚥功能相關的肌肉從而得到鍛鍊。有些人一到高音就發不出聲,但即使真的發不到高音也沒關係,唱高音歌仍能鍛鍊到肌肉。

 

  1. 吹氣球或吹卷子的動作,亦有助訓練喉頸的肌肉,令其強化。

 

  1. 對著鏡子列齒笑,發出”伊”,此時喉嚨倆側的肌肉會拉緊。重覆做這動作就可以通過拉緊放鬆來鍛鍊喉嚨肌肉。

 

  1. 因為胃酸倒流而傷害到喉嚨,令到喉嚨附近的軟組織發炎而變得敏感,此時當飲水或吞較硬的食物時,就會引發嚴重的咳嗽。處理的方法是治療胃酸倒流問題,為發炎的軟組織消炎,同時做上述強化吞嚥功能的訓練。

 

 

已患上吸入性肺炎的人士,下列方法有助舒緩:

  • 小心避免再發生誤吸情況,病人本身和其照顧者要學習吞嚥和餵食技巧。
  • 若病人需臥床,每隔1-2小時要幫他轉身。進食前1小時或進食後2小時拍痰。
  • 保持鼻腔、口腔的清潔,避免有分泌物積存。
  • 咳痰功能不佳的病人,要飲足夠的水,需要時可服用醫生處方的袪痰藥,有助將痰排出,減少細菌積聚。
  • 無法自我咳痰的病人,則需要定時拍痰或抽痰。(這需要專業醫護人員協助)

 

 

 

嚴重吞嚥障礙的病人,請詢問專業的耳鼻喉醫生,在醫生的指導下作合適的吞嚥改善訓練。

 

 

我們是香港耳鼻喉專科,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聽力及言語治療。如你或家人懷疑患上吞嚥問題,請即聯絡我們協助。電話: 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吞嚥功能衰退的人士 – 飲食需要留意什麼?

吞嚥功能衰退的人士,無論飲水或進食都特別容易嗆到,水或食物誤進氣管而誘發連串咳嗽,甚致變成吸入性肺炎。因此,對於吞嚥有障礙的人士,接受吞嚥訓練來改善問題十分重要,另外,務求儘量避免因嗆到而造成誤吸,在日常的飲食可參考下列建議:

 

 

進食時採正確坐姿

最好是要坐正,頭稍向前傾。這種姿勢有助順利吞嚥。對於無法坐立的病人,例如某些中風病人,可以採用約60度的斜躺方式,然後用毛巾或枕頭墊在病人後頸,令其頭部稍微向前,再用小湯匙以小口方式慢慢。進食後1- 2 小時後再讓病人平躺,避免未消化的食物逆流。如果此時食物經食道逆流到咽喉嗆到,有機會導致吸入性肺炎。所以進食後應繼續保持斜躺約30分鐘後才可讓病人躺下。

 

 

食物烹調以易吞嚥為主

吞嚥功能退化,進食容易嗆到,特別是飲水或進食太乾的的食物,因為水在咽喉流下速度太快,容易誤入氣管。而乾的食物則在咽喉容易卡住而誤入氣管。所以為吞嚥功能不良的病人預備食物時,要以易吞嚥不嗆喉為主要烹調方式,照顧人員宜把食物煮成糊狀,例如,小麥粥、薯溶、濃湯、稠粥等,減少稀薄的流質食物或需要病人費力咀嚼的食物。這對於吞嚥困難的人是最為合適的飲食方式。

 

 

保持口腔潔淨

每次食進後要刷牙,務求保持口腔清潔,減少口腔細菌,同時減低牙周病菌增生。口腔潔淨即使病人不小心嗆到,也能減低導致吸入性肺炎的情況。

 

 

進食時不說話

俗言說"食不言,寢不語",對於有吞嚥障礙的人士來說,進食時不說話特別重要,因為當要吞嚥時,我們的氣管開口會自動關閉,目的是避免食物誤入氣管。但當我們說話時,氣管開口則必須打開才能出聲。因此,若有吞嚥障礙的人邊說話邊進食,就會嗆到而引致口中食物掉進氣管,容易誘發吸入性肺炎。

 

 

若因吞嚥功能衰退致誘發吸入性肺炎,這意味到病人日後無法獨自生活的可能性大增。如果病人因此不能再以進食來吸收身體所需的營養,就必須通過鼻胃管來吸收營養,這樣對於病人或其家人可說是沉重的打擊和長期的負擔。有見及此,在未出現吞嚥問題前就勤做訓練,強化喉嚨和倆側的肌肉是必須的。

 

 

如果你或家人有吞嚥問題,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由我們的專業醫護團隊協助你。我們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聽力及言語治療。電話: 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吸入性肺炎究竟是什麼病?有什麼症狀?如何治療吸入性肺炎?

大家也許較少聽到吸入性肺炎這個疾病,但吸入性肺炎正在全球各地不斷增加,因此病而住院的人數也不斷增加。吸入性肺炎究竟是什麼病?它的成因是什麼?有什麼症狀?對身體有何傷害?如何治療吸入性肺炎?下文我們逐一講解。

 

 

什麼是吸入性肺炎?

顧名思義吸入性肺炎不是由疾病引致,而是誤吸導致。患者多因吞嚥功能出現障礙,導致進食時,食物未能完全被進入食道,有少量食物或口水誤吸入氣管,由於身體的反射反應變差而未能將誤入的東西咳出,殘留在肺部的食物連同細菌就會誘發肺部發炎。倘若,誤吸的情況持續,肺部就會反覆發炎,此時患者的身體一般都很差而需要住院,如果患者是長期病患者,會誘發其他併發症而難以醫治及康復。

 

 

吸入性肺炎與一般肺炎有什麼不同?

吸入性肺炎症狀比較慢才會顯現出現。這是因為開始時,通常只會有一點點的食物或分泌物流進肺部。由於只有少量異物進入肺部,所以肺部只會輕微發炎,症狀不會明顯甚致幾乎沒有其他症狀。這就是為什麼有些人得了肺炎自己或身邊的人也不察覺。

 

 

只要患者的吞嚥問題得不到改善,誤入的情況會不斷發生,肺部發炎的狀況也會一直持續。當肺炎反覆發生,患者的抵抗力和體力都會逐漸下降,吸入性肺炎症狀也會明顯。

 

 

吸入性肺炎的症狀有哪些?

  • 進食或飲水後常常嗆到,咳嗽。
  • 咳出呈黃綠色有異味的濃痰。
  • 呼吸急促及困難,感覺胸痛。
  • 發高燒、發冷、嗜睡。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
  • 神智不清、休克

 

 

誰容易患上吸入性肺炎?

年長者因吞嚥功能逐漸衰退、中風等腦神經疾病、喉癌患者、食道病變或食道癌患者、處於昏迷的病人,他們都可能出現吞嚥反射性失調,造成異物嗆入或吸入氣管。另外,插鼻胃管的病人,也有機會發生吸入性肺炎,同樣不能掉以輕心。

 

 

吸入性肺炎的檢查及治療有哪些?

懷疑病人患有吸入性肺炎,醫生會先安排檢查,包括肺X光造影、肺部電腦掃描、驗痰或氣管內視鏡等。一旦確診屬吸入性肺炎,就要立即使用抗生素治療。如果檢查發現病人的氣管及支氣管內有異物,應考慮用內視鏡取出。至於嚴重的吸入性肺炎病人,或需要插喉協助呼吸。

 

 

為了減低病人誤吸的風險,醫生會安排病人接受言語治療師評估,只要情況許可,患有吞嚥困難的病人都需要進行吞嚥改善訓練,藉此加強吞嚥相關的肌肉組織,。另外病人在睡眠時要枕頭墊高頭部,目的是減少夜間睡著時發生胃酸或食物倒流入氣管的風險。

 

 

因老化或其他疾病而無法正常吞嚥,會導致患者營養不足,抵抗力下降、體力衰退、肌肉委縮,因誤吸而發生吸入性肺炎,一連串的惡性循環都跟吞嚥功能衰退有密切關係。若發現自己或家人有吞嚥困難,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協助。我們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聽力及言語治療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飲水或進食時經常嗆到 – 小心是吞嚥力衰退惹的禍!

"爸爸每次飲水或進食總會嗆到而不停咳嗽,為此媽媽總會對爸爸嘮叨 ‘你小心點好不好!慢慢食啦!為什麼次次都這樣喉急,慢點不行嗎?’ 對於媽媽的指責,爸爸總是很不服氣地說自己沒有喉急,如是者兩人又吵起嘴來….。" — 小黃

 

 

隨著人口老化,像小黃爸爸的情況,每次飲水或進食總會出現嗆到的人士越來越多,當中尤以長者最常見。他們之所以常常在飲水或進食時嗆到,並非進食過急,真正的原因其實是吞嚥功能衰退。本來應該送入食道的水和食物,卻誤入了氣管和肺部,進而引發吸入性肺炎。倘若發炎的症狀持續,嚴重可致死亡。

 

 

不要以為吞嚥障礙是年長者專利,其實不同年齡層的人士都有可能有不同程度的吞嚥問題,那麼吞嚥功能衰退的過程是怎樣的?吞嚥功能衰退有什麼症狀呢?

 

(1) 喉嚨感覺卡卡的

除著吞嚥相關的肌肉弱化,首先出現的情況是感到喉嚨有很多口水卡著,喉部總是不清爽,此時當要吞嚥時,就會感到喉嚨怪怪的,像有什麼東西卡著似的。隨著喉嚨的感覺越來越遲鈍,即使有口水積在喉嚨也可能沒有什麼症狀了。

 

 

(2) 睡覺時口水倒流入氣管

當我們睡著時,全身的肌肉都會放鬆,身體會進入在無意識的狀態,此時即使有異物跑入氣管也難以察覺。當吞嚥功能弱化,睡覺時口水就會慢慢流入氣管。久而久之,患者晚上睡覺時就會開始咳嗽。

 

 

(3)胃酸倒流入氣管

另外,年長者一般腸胃機能比較差,容易出現食物或胃酸倒流,尤其在睡覺時,倒流的食道容易掉進氣管。要防止食物或胃酸倒流的情況,飯後2小時內不要睡覺,另睡覺時可以用枕頭稍為將長者頭部墊高一點。

 

 

(4) 出現症狀不明顯的肺炎

通過氣管進入肺部的口水會慢慢誘發肺部發炎,由於初期只是輕微發炎,所以肺炎的症狀也不會很明顯,例如不會有發燒或多痰,以至病人本身也不察覺自己得了肺炎。由於肺部反覆發炎,患者體力、抵抗力、體重也會相繼下降。隨著吞嚥問題越來越嚴重,患者就會開始出現咳嗽、發燒、呼吸困難、多痰等症狀。

 

 

(5) 飲食時常嗆到,只因吞嚥功能衰退

吞嚥功衰退到某程度,最常發生的情況是,每當進食或飲水,總會出現氣管誤吸,此時氣管的自我保護機制會發揮作用,通過咳嗽將誤入的東西排出。但有時,患者會以為已吞下嘴裏的所有食物,但食物卻仍殘留在喉嚨,這些殘留的食物會一點點掉進氣管,之後就會出現明顯的飯後嗆咳。

 

 

(6) 誘發嚴重的吸入性肺炎

當患者的身體機能漸差,咳嗽反射也變弱時,即使有異物誤入氣管也不再咳嗽了,誤入的食物殘渣或口水連帶細菌就會停留在肺部,誘發肺部感染變成吸入性肺炎。

 

 

如果你發現家中長者進食時常嗆到,有可能是吞嚥障礙造成,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協助。電話: 3100 0555 我們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聽力及言語治療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註: 本站無論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和英文內容所提及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代表本站推薦該種療法,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診治,讀者如有需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意見或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

另所有文章內使用的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