側顱底腫瘤可原發於顱底,也可以起源於毗鄰結構,隨著腫瘤生長而侵犯顱底。 該區域腫瘤因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容易被漏診、誤診,待腫瘤增大出現壓迫症狀或其他明顯症狀時才被發現,增加了醫治難度和併發症風險。
側顱底腫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側顱底腫瘤治療目前仍以手術為主,視乎腫瘤類型,手術入路,即手術切口位置及進入手術目標的通路如下:
- 顳下窩:適合頸靜脈孔區的病變,例如頸靜脈球體瘤、頸靜脈孔區的神經鞝膜瘤、腦膜瘤、迷路下岩部膽脂瘤,以及斜坡脊索瘤等。
- 經迷路入路:適用於腦橋小腦角區腫瘤,包括聽神經瘤、腦膜瘤和膽脂瘤等。
- 經耳蝸入路:這是經迷路入路向前方的擴展,主要適用於向前侵犯的腦橋小腦角腫瘤、部份岩尖膽脂瘤和岩尖腫瘤。
- 乙狀竇後入路:主要用於橋小腦角及附近區域的腫瘤,如聽神經瘤、三义神經鞘莫瘤、橋小腦角腦膜瘤、橋小腦角膽脂瘤等,也可以用於該區域神經根手術,微血管減壓以及面神經梳理術等。
- 中顱窩入路:主要適用於局限在內聽道的小聽神經瘤、面神經瘤、迷路上型、岩尖型膽脂瘤、岩尖膽固醇肉芽腫、岩斜區的腦膜瘤、脊索瘤等腫瘤。同時也可用於膝狀神經節區面神經減壓手術。
隨著新外科領域的發展,現時治療側顱底腫瘤以耳科學為基礎,深度融合了神經外科、內視鏡微創技術、血管與個人醫學、神經監護技術、機器人手臂應用及手術新材料應用等技術,能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法。
側顱底腫瘤手術有哪些併發症?如何處理?
- 腦神經損傷:側顱底腫瘤切除手術後可能損傷所在區域腦神經,出現相應症狀,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術中神經監測可顯著降低腦神經損傷發生率。
- 腦脊液漏:可有腦脊液切口漏、耳漏、耳鼻漏等,較輕的腦脊液漏可通過保守治療癒合。若腦脊液漏較重或者保守治療無效,需再次手術探查或修補。
- 局部組織缺失:腦膜缺失可用人工硬膜、自體筋膜等材料修補,亦可採用自體脂填塞封閉術腔;廣泛的組織缺損則需考慮移置皮瓣或游離皮瓣加以修復。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