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九龙尖沙咀汉口道4-6号
骐生商业中心5楼02室
(近九龙酒店)
电话: (852) 3100 0555
传真: (852) 3100 0556

耳鼻喉专科周振权医生

警剔鼻咽癌:位置隱蔽不易察覺,究竟有什麼症狀?

 

「35歲蔡小姐,生活素來規律,無不良啫好,但卻確診了鼻咽癌III期,即癌細胞已擴散到頸兩側的淋巴結,或擴散至頭骨或鼻竇。蔡小姐憶述,確診前幾個月,有出現鼻塞,鼻涕有血絲,耳朵悶塞的情況。由於沒有想過這會是鼻咽癌症狀而不在意。直到她無意間發現頸側出現腫塊,該腫塊雖不痛不癢,但卻引起她的關注,馬上求醫。檢查結果確診為《鼻咽癌III期》,蔡小姐坦言對自己患癌感到難以置信,但也只能鼓起勇氣踏上抗癌之路。」

 

 

跟西方國家比較,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地區仍是鼻咽癌高發的區域。在香港,鼻咽癌也是常見的頭頸癌,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的數字,鼻咽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行第12位,單在2022年就有251位病人死於鼻咽癌。鼻咽癌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但每年仍有千幾宗鼻咽癌新症出現,患者以男性居多,病人的發病年齡主要在40-50歲,但亦有罕見10多歲年青人患病的個案。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位於鼻腔盡頭,喉嚨上端,在鼻子和吊鐘中間這個區域,鼻咽癌就是發生在此區域的癌腫瘤。由於位置隱蔽,出現惡性腫瘤也不易察覺。由於耳鼻喉相通,癌腫瘤可向上侵犯頭骨底部,向兩旁侵蝕耳朵和中耳;向前侵襲鼻;向下則進入喉的口咽部、喉咽部或鼻咽部;向後就入侵頭骨和頭顱,其破壞力不容忽視。

 

 

鼻咽癌症狀有哪些?

不得不說,早期症將不明顯,有的症狀也並非鼻咽癌獨有的症狀,如出現下列症狀,並且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為免延誤診治,應盡快求醫。

  • 鼻乾、鼻塞、無故流鼻血,痰和鼻涕帶有血絲,這些都是早期的病徵之一。
  • 鼻塞和鼻涕後滴,因腫物堵塞鼻腔造成鼻塞,分泌物無法通過鼻腔排出,造成向後倒流入喉嚨所致。
  • 鼻和耳相連,鼻咽癌也會引起耳部症狀,如耳鳴、耳悶塞感、
  • 頸部出現無痛腫塊,約七成以上的患者,初診時已出現頸側淋巴結脹大的病徵,並且持續一兩個月。
  • 面痳痺、頭痛、複視、斜視症狀,表明癌細胞已侵襲頭顱骨或附近的神經線。

 

 

懷疑鼻咽癌,需要做什麼檢查?

  • 驗血:測試 EBV抗體血清驗測
  • 鼻咽:使用鼻腔內窺鏡檢查鼻咽
  • 活組織化驗:從鼻咽抽取一些組織去化驗,以確定病因
  • CT和MRI造影檢查:了解受癌腫影響的範圍和程度,是否有擴散或轉移

 

 

了解了鼻咽癌症狀和檢查方法,下篇我們續繼談談鼻咽癌的三大發病誘因和治療方法。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內淋巴囊腫瘤:聽力下降背後的“元兇”!

 

「30歲的郭小姐左邊耳的聽力明顯下降,而且持續出現耳鳴。她向耳鼻喉科求診。檢查發現她的倆則外耳道通暢,鼓膜正常,而面神經和後組腦神經功能也沒有異樣。但做純音測聽時,就發現她的左耳存在感音神經性耳聾,郭小姐透露她之前曾接受過突發性耳聾的治療,不過成效不佳。郭小姐也做了顳骨的MRI檢查,結果發現在她左邊內聽道後方有一腫物,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另她的內耳有出血症狀。最終確診為《內淋巴囊腫瘤》。郭小姐經過手術治療後,功能回復正常,手術後一年未見腫瘤復發跡象。」

 

 

內淋巴囊腫瘤是什麼?

內淋巴囊腫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簡稱 ELST),屬於生長緩慢的顳骨腫瘤之一(顳骨是圍繞耳朵前後的骨頭)。腫瘤起源於內淋巴管或內淋巴囊系統,故又稱為內淋巴囊低度惡性腺癌。腫瘤的特點是呈破壞性生長,易出血,以內淋巴囊為中心,侵襲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內淋巴囊腫瘤多為散發型,即單獨發生,但也跟視網膜血管綜合征(VHL) 相關。VHL病常導致血管母細胞瘤、腎細胞癌、腎囊腫、嗜鉻細胞瘤、胰腺內分泌腫瘤、胰腺囊腫和內耳淋巴囊腫瘤等。內淋巴囊腫瘤的發病年齡層以40-50歲多,早期病徵主要是耳方面的症狀,比如聽力下降、耳嗚、眩暈等,隨著腫瘤增大可侵入橋腦小腦角、累及顱面神經,又或侵犯鼓膜或進入外耳道。

 

 

內淋巴囊腫瘤症狀有哪些?

症狀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眩暈。隨腫瘤發展會侵襲周圍神經,面癱、聲嘶、嗆咳、複視等神經受損的症狀也出現。內耳出血也是內淋巴囊腫瘤的早期表現,內耳出血可引致特發聽力下降。另研究發現此病與視網膜血管綜合征(VHL) 密切相關,VHL患者中有六成以上的人會出現聽覺前庭症狀,即近似耳水不平衡狀態,嚴重眩暈、頭暈、噁心、嘔吐、難以保持平衡等。

 

 

內淋巴囊腫瘤如何治療?

治療內淋巴囊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就以上述郭小姐為例,她除了內淋巴囊腫瘤,還有內耳出血。MRI則顯示內淋巴囊腫瘤已累及半規管及前庭,手術的入路就要慎重思考,最後採用走迷路徑路內淋巴囊腫瘤切除術。手術後並沒有出現腦脊液漏或面神經功能障礙等併發症問題,手術成功。

 

 

內淋巴囊腫瘤對聽力的損害性很大,一旦確診內淋巴囊腫瘤,建議應儘早手術治療。儘管手術未能完全將聽力逆轉過來,但也能改善症狀和保護殘餘聽力。更重要的是防範腫瘤持續破壞其他腦神經而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動脈瘤:要做什麼檢查和治療?

 

頸動脈瘤是指在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或其分支的動脈瘤。雖然頸動脈瘤多屬於良性,但也有小部份是惡性的。即使是良性腫瘤,頸動脈瘤患者也多會出現血栓、腦梗塞或動脈瘤破裂而大出血。上文我們談過它的病因及影響。今次會談談頸動脈瘤的檢查和治療方法。

 

頸動脈瘤需要做什麼檢查?

頸動脈瘤檢查可包括下列一項或多項:

  • 超聲波檢查:可評估頸動脈的結構和血流情況。還有顯示動脈的形狀、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血栓或動脈瘤。

 

  • CT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詳細影像,評估動脈瘤的大小和位置。使用顯影劑,能清晰地顯示血管結構。

 

  • MRI磁共振成像:可提供動脈的高解析度影像,特別適合評估血管壁的狀況。

 

  • 數字減影造影(簡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醫生會將一種放射性顯影劑注入血管中,以便在影像中清晰顯示血管。接著使用X射線進行拍攝,獲取多張影像,再通過電腦進行減影處理,生成清晰的血管影像。此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治療各種血管疾病,包括:頸動脈瘤的檢查、動脈狹窄或阻塞的評估、血管畸形、或血管支架植入或血栓移除等。

 

  • 核素檢查:能顯示頸動脈瘤,還能幫助驗查全身範圍是否有出現轉移。

 

  • 血液檢查: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如膽固醇水平和血糖,是動脈健康的重要指標。

 

  • 神經檢查:評估病人的神經功能,如反射、肌肉力量、感覺和協調能力等。

 

  • 病史詢問:了解病人的症狀持續時間、強度以及家族病史等。

 

 

頸動脈瘤如何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方法包括單純頸動脈結紮術、動脈瘤縮縫術、動脈瘤外鑲或包裹術、單純腫瘤切除術、或腫瘤切除輔加頸動脈對端吻合術、頸動脈重建術等。病人憂慮手術會對腦神經造成損傷不無道理,但發生率跟腫瘤大小直接有關。當瘤體體積較小時,外科手術切除危險性較小。因此,一旦確診頸動脈瘤,應儘早手術切除以降低手術對腦神經損傷的機率。若等到腫瘤增大,與動脈黏連在一起,或腫瘤將頸動脈完全包裹著,就需要連同部份頸動脈一併切除及做血管移植。

 

 

血管支架技術治療

方法是採用帶膜支架,將頸動脈破口阻隔於血管腔外,達到修復動脈破口的目的。此方法簡單,創傷小,見效快。但此方法亦有其不足之處,比如頸內動脈瘤走行迂曲,導絲難以通過就不宜使用。另外頸部被蓋組織少,活動範圍大,支架容易出現變形,令動脈瘤復發或血管阻斷等。。

 

 

保持治療

對於頸動脈瘤患者,如果不手術治療,七成病人有機會出現血栓、腦梗塞或動脈瘤破裂而大出血嚴重後果。但部份病因本身患有嚴重的心、腦、肺、腎等疾病的病人,他們未能接受麻醉和手術,或者血管造影顯示顱內主要支動脈已完全阻塞,或者病人年紀大或腫瘤仍細小者,保守治療無疑也是方法之一。主要採取控制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治療,來減慢動脈瘤增大。

 

 

核素放射治療

由於頸動脈瘤對放射治療敏感度不高,所以放射治療只能用作抑制腫瘤生長和滅低復發。另外如腫瘤出現遠處轉移,放射治療也是常用治療方法。對某些情況較差,不能接受手術的病人,放射治療有助縮細腫瘤,舒緩部分症狀。化學治療對頸動脈瘤無效,所以不會採用。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動脈瘤:隱藏在血管中的“炸彈”!

 

「40歲湯先生,因為感到視力越來越差而向眼科求診。經過檢查後懷疑是「急性視神經病變」引致。其後接受了神經營養和改善微循環等治療,但療程結束,病情卻沒有明顯好轉。數月後湯先生的視力進一步下降,醫生經滙診後,考慮病因有可能不是來自眼部,於是為湯先生接受了眼眶的MRI檢查,還有頸動脈CT血管造影,結果確診為《頸動脈瘤》。可惜被壓迫的視神經已出現委縮,頸動脈瘤治療後,視力也沒有明顯改善。」

 

 

頸動脈瘤是什麼?

頸動脈瘤是一個總稱,其中出現在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或其分支的動脈瘤也統稱為頸動脈瘤。頸動脈瘤邊界清楚但沒有真正的包膜,質地韌,呈淺紅褐色。隨著頸動脈瘤逐漸增大,頸內和頸外動脈之間被頸動脈瘤撐開,使頸總動脈分叉呈杯狀增寬。頸動脈體瘤的發病年齡層以中青年居多,但十來歲至七十多歲同樣可確診。

 

大部份的頸動脈瘤屬於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但有小部份頸動脈瘤是惡性的。頸動脈瘤是否惡性,不能單憑病理檢查來確定,而應根據它是否具有惡性癌腫瘤的特徵而定,就是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器管轉移。即使是良性腫瘤,但腫瘤壓迫氣管可造成呼吸困難;侵犯腦神經出現聲音嘶啞、伸舌偏斜;向顱底生長或破壞顱底骨質向顱內生長,使手術的難度和危險性大大增加。

 

 

頸動脈瘤的病因有哪些?

頸動脈瘤跟其他動脈瘤一樣,致病風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創傷、動脈炎症、動脈中層囊性病變、細菌感染、年紀和家族遺傳基因等。另外,某些居住在高原地區的人士,由於長期慢性的低氧刺激可使頸動脈組織增生,但組織增生如何發展成腫瘤,其中的轉變過程則當未明確。頸動脈瘤病變通常是單側發生,以頸總動脈及其分叉處最普遍,其次是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瘤則較少見。

 

 

頸動脈瘤症狀有哪些?

  • 頸疼痛:患者可能會感到頸部的持續或間歇性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放射到頭部或肩膀。
  • 頭痛:突然出現的劇烈頭痛,有機會是血管受壓引起。
  • 視力問題:可能視神經受壓或腦部血流受到影響導致。
  • 神經系統症狀:包括一側身體的麻木或無力,這可能是由於血流不足或血栓形成引致。
  • 耳鳴:由於血流變化,病人會出現耳鳴。
  • 吞嚥困難:頸動脈的擴張可壓迫周圍的結構,病人會感到吞嚥困難或喉嚨不適。
  • 其他可能的症狀:心跳不規則、失去意識或暈厥等,這是因為血流變化的反應。

 

以上述病例的湯先生,屬於其中的頸內動脈瘤,此病可引致病側的眼神經麻痹,令視力顯著下降。由於著眼於眼科症狀而容易乏略症狀由頸動脈瘤引起,因而容易造成誤診延醫。

 

下篇文章我們談談頸動脈瘤需要做什麼檢查及如何治療。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小耳症的现代治疗选项与未来医学新展望

小耳症分级与症状

小耳症(Microtia)不仅是外观问题,它影响范围广泛,从耳廓轻度发育不全到完全缺失都可能发生。临床医学上一般以4级来分类:

 

  • I级:耳廓较正常小,但主要结构可见,外耳道可能狭窄或闭锁
  • II级:耳廓部分发育,呈钩状或S形,外耳道通常闭锁
  • III级:仅存垂直方向的耳廓残余组织(状似”花生”),外耳道完全闭锁
  • IV级:耳廓完全缺失,无任何残余组织(无耳症)

 

约50-60%的小耳症患者伴有同侧面部发育异常,如半侧颜面短小症(Hemifacial Microsomia)。双侧小耳症约占所有病例的10-20%,这类患者通常面临更复杂的听力挑战。

 

 

小耳症的治疗需要多学科医疗团队共同参与,包括:

  • 耳鼻喉医生:评估耳部结构和听力功能
  • 整形外科医生:负责耳廓重建手术
  • 听力学家:进行听力评估和康复指导
  • 语言治疗师:协助语言发展训练
  • 心理治疗师:提供心理支援和辅导

 

小耳症诊断流程

初步评估通常在婴儿期开始,包括详细的身体检查、听力评估和影像学检查。听力测试可能包括听觉脑干反应(ABR)和耳声发射(OAE)检查,以确定听力损失的类型和程度。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有助于评估中耳和内耳结构,为后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小耳症治疗时机与序列

治疗小耳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根据患者年龄及其实际情况作规划:

 

婴幼儿期(0-3岁):

重点是听力管理和语言发展。双侧小耳症患儿应在3个月前开始使用骨导助听器,单侧患者则需定期监测听力状况。及早干预对语言发展至关重要。

 

学龄前期(4-6岁):

继续进行听力管理和语言治疗,同时开始为手术做准备。跟幼童讨论治疗过程,使用图片和模型帮助他们理解。

 

最佳手术年龄(6-10岁):

此时肋软骨已充分发育可供移植,且耳廓大小接近成人。患童也具备足够的心理准备和配合能力。治疗主要分为耳廓重建和听力重建两部分,视患者需求可能分阶段进行。

 

 

耳廓重建

主要采用下列三种方法来重建耳廓

自体肋软骨移植重建(Autologous Rib Cartilage Reconstruction),这方法通常需要2-4次手术来完成。

  • 第一阶段:从患者胸部取出肋软骨,雕刻成三维耳廓框架,然后植入耳部皮肤下。
  • 第二阶段(6-12个月后):进行耳垂转位和耳廓提升。
  • 第三阶段:对耳屏形成和细节修整,对侧耳调整以对称,进一步提升外观自然度。

优点:使用自身组织,稳定性高,感染风险低,随时间推移外观更自然
缺点:多次手术,胸部会留下疤痕,恢复时间较长

 

 

人工材料植入(如Medpor或Silastic框架)

使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材料制成的耳廓框架。

手术过程:通常需要1-2次手术。先将材料框架植入,然后用颞浅筋膜瓣覆盖,最后植皮。

优点:手术次数少,无需取肋软骨,无胸部疤痕

缺点:感染风险较高,稳定性不如自体肋软骨移植

 

 

义耳(Prosthetic Ear)

为不适合或不愿手术的患者提供的选择。

固定方式:可采用粘合剂粘贴或通过骨整合式植入物(如Brånemark系统)固定

优点:无需手术,外观逼真,可随时取下

缺点:需要每日取下清洁,定期更换,成本长期累积

 

 

听力重建

小耳症患者多伴有传导性听力损失,听力重建方案包括:

 

耳道成形术(Canalplasty)

创建新的外耳道,重建鼓膜和听小骨链。成功率约50-80%,但可能存在再狭窄风险。

 

骨导式助听设备

传统骨导助听器:通过头带或发箍固定

骨锚式助听器(BAHA):通过手术将植入体固定于颅骨,连接外部处理器

软带骨导助听器:适用于婴幼儿,无需手术

 

中耳植入装置

如振动声桥(Vibrant Soundbridge),直接刺激听小骨,提供更自然的声音质量。

 

 

手术后恢复及长期跟进

每次手术后都需要适当的恢复期:

手术后1-2周:拆除缝线,避免手术部位受压

手术后4-6周:避免剧烈运动和可能碰撞耳部的活动

手术后3个月:基本恢复,但仍需保护耳部免受外伤

长期随访,包括:每年评估耳廓外观和稳定性、定期听力检查、心理状态评估和支持

 

 

小耳症治疗后可望获得三方面的改善

外观

  • 肋软骨重建:可获得接近自然的耳廓外观,形状、轮廓较逼真,但仍可能有细微不对称或瘢痕。
  • 人工植入物:外观较规则,但触感较硬,可能不如自体软骨自然。
  • 义耳:外观逼真但需定期维护,可能在运动或亲密接触时不便。

 

听力

若进行耳道重建或植入BAHA,听力可部分改善,但通常无法完全恢复至正常水平。未进行听力重建的单侧小耳症患者,因对侧耳正常,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心理影响

外观改善后,患者自信心通常显著提升,社交能力增强。

 

 

未来展望与新兴技术

小耳症治疗领域正在不断发展,组织工程方面,实验室培养软骨细胞,未来可能实现无需取肋软骨的再生医学方案;3D打印技术可定制化耳廓支架和手术导板,提高手术精确度;基因研究可探索小耳症的遗传因素,为预防和早期干预提供新思路。

 

总结:小耳症的治疗是一段需要耐心和勇气的过程,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和多学科医疗团队的协作,患者现已能获得显著的外观改善和功能恢复。重要的是,治疗应基于个别情况、家庭意愿和专业医疗建议,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适的个性化治疗方案。需要协助,请联络香港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由我们的耳鼻喉专科医生为你详细诊治及制定治疗计划(电话3100 0555)。

 

 

资料来源:

香港耳鼻喉专科

耳鼻喉头颈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务、头及颈外科服务

听力及言语治疗、验配助听器服务

人工耳蜗植入、睡眠障碍治疗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靜脈球體瘤:症狀、診斷與治療方法

 

上文我們說過頸靜脈球瘤容易被誤診,它雖是良性腫瘤,但它具有高度侵犯性,可導致多發性腦神經麻痹,誘發嚴重的後果。今次談談頸靜脈球體瘤有什麼症狀、如何診斷及治療。

 

 

頸靜脈球體瘤有什麼症狀?

視乎腫瘤原發位置及發展狀況而出現不同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聽力下降、搏動性耳鳴,其次是外耳道腫物、面癱、伸舌偏斜、耳流膿、耳痛、眩暈、外耳道出血、聲音嘶啞、耳脹悶、面部抽搐、頭痛、上頸部包塊、吞咽障礙、言語含糊。這些症狀也是其他耳鼻喉科疾病常有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頸靜脈球瘤容易誤診診為中耳炎、中耳膽脂瘤、血管瘤、中耳癌、肉芽腫、黑色素瘤的原因。事實上,頸靜脈球體瘤可於疾病晚期才出現較明顯症狀。

 

 

頸靜脈球體瘤如何診斷?

中老年階段發病者,腫瘤生長較為緩慢,加上頸靜脈球瘤首發症狀不典型,一般的常規檢查有一定難度。如僅CT及MRI平掃檢查, 或聽力檢查、取活檢甚致單憑經驗診斷容易造成誤判。如果病人除了耳部症狀外,還伴隨其他腦神經症狀時,要警剔頸靜脈球瘤的可能。發現病人有外耳道或鼓室紅色腫物時,更要考慮到此病的可能。善用CT和MRI影像學診斷,薄層顳骨CT、MRI增強掃描、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加上醫生警覺,可提高正確診斷「頸靜脈球瘤」,為病人爭取早診斷早治療。

 

 

頸靜脈球體瘤如何治療?

 

手術切除

治療頸靜脈球體瘤首選仍以手術切除為主。根據腫瘤的部位、侵犯範圍,選擇最佳手術入路,以期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局限於鼓室內的小型腫瘤,從外耳道入路或耳後入路;體積較大涉及頸靜脈孔區的腫瘤,則從顱底入路,外側方、後側方或前方入路;腫瘤沿頸動脈岩骨部或咽鼓管侵及岩尖並長入中顱底的,則從顳下窩入路。手術原則以不損傷重要神經血管結構為大前題,最大程度的徹底切除腫瘤。

 

放射療法

如果腫瘤影響範圍廣泛、或難以手術切除,或手術切除不滿意者,或全身情況不容許進行手術,都可進行放射治療或立體定向敫射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控制腫瘤生長和減輕狀況。

 

介入治療

學者建議手術前一天進行血管栓塞,可降手術區的出血,也降低頸靜脈球體瘤釋放令血管興奮的化學物質。由於身體狀況未能接受手術的病人,介入治療也是緩解症狀和壓力的治療方式。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靜脈球瘤:一種具有高度侵犯性、容易被誤診的腫瘤!

 

「50歲的林女士,曾被診斷患有慢性中耳炎。年半前,林女士開始感到聽力有明顯下降,耳朵有帶血黏液流出和耳鳴。由於對生活造成很大困擾,林女士再次就醫,今次被診斷患上中耳膽脂瘤,並接受了治療。但不久女士發現除了耳部症狀再次出現,還出現面癱和吞咽困難等情況。經過一番檢測後,發現林女士真正的病因是《頸靜脈球體瘤》,之前慢性中耳炎和中耳膽脂瘤均是誤診。對於為何會一再誤診,林女士充滿疑惑和無奈。」

 

 

頸靜脈球瘤是什麼?

頸靜脈球瘤其實是頸靜脈與鼓室副神經節瘤的統稱,也可稱為化學感受器神經脊細胞血管瘤。頸靜脈球瘤是頸靜脈孔和中耳最常見的腫瘤。雖然絕大多數頸靜脈球瘤是良性的,但這種腫瘤具高度的侵襲傾向,可導致多發性腦神經麻痹,誘發嚴重的後果。頸靜脈球瘤生長緩慢,加上初期缺乏具獨特性的症狀,不易診斷。有研究指出,頸靜脈球瘤的誤診率竟高達60%以上,所以上述林女士被誤診也不足為奇。

 

 

頸靜脈球瘤的成因是什麼?

準確病因仍未能明確,但患者中發現約三成病人有家族史,具有家族發病傾向。因為學者認為跟基因遺傳性突變有關。患者以女性居多,男女比例約為1∶6,從嬰兒時期到老年階段均可發病,但高發年齡主要集中在50至60歲之間。發病年齡越小,腫瘤發展也越快。

 

 

頸靜脈球瘤為何容易被誤診?

頸靜脈球體瘤外觀與血管瘤十分相似,同樣有包膜,顏色深紅,腫瘤略呈結節狀,血管豐富,質脆觸按容易出血。腫瘤由上皮樣細胞組成,瘤細胞呈束狀或蜂窩狀排列,間質血管網豐富,血管壁為棱型內皮細胞所襯。瘤細胞呈多角形、柱形、立方形或不規則型,胞漿豐富,無核分裂像,常誤診為血管瘤或血管內皮瘤。

 

頸靜脈球瘤會侵襲鄰近組織,如頸靜脈孔、外耳道、咽鼓管等,亦可侵蝕破壞骨質向顱中窩,顱後窩蔓延,壓迫神經,引起相應的症狀。頸靜脈球瘤雖屬良性,但因其易侵犯顱內結構,甚致偶有遠處轉移,因此應以惡性腫瘤來治療。

 

 

那麼,頸靜脈球瘤有什麼症狀,其診斷和治療方法又是怎樣的,下篇文章再談…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側顱底腫瘤:治療與併發症的應對

 

側顱底腫瘤可原發於顱底,也可以起源於毗鄰結構,隨著腫瘤生長而侵犯顱底。 該區域腫瘤因早期缺乏特異性表現,容易被漏診、誤診,待腫瘤增大出現壓迫症狀或其他明顯症狀時才被發現,增加了醫治難度和併發症風險。

 

 

側顱底腫瘤的治療方法有哪些?

側顱底腫瘤治療目前仍以手術為主,視乎腫瘤類型,手術入路,即手術切口位置及進入手術目標的通路如下:

 

  • 顳下窩:適合頸靜脈孔區的病變,例如頸靜脈球體瘤、頸靜脈孔區的神經鞝膜瘤、腦膜瘤、迷路下岩部膽脂瘤,以及斜坡脊索瘤等。

 

  • 經迷路入路:適用於腦橋小腦角區腫瘤,包括聽神經瘤、腦膜瘤和膽脂瘤等。

 

  • 經耳蝸入路:這是經迷路入路向前方的擴展,主要適用於向前侵犯的腦橋小腦角腫瘤、部份岩尖膽脂瘤和岩尖腫瘤。

 

  • 乙狀竇後入路:主要用於橋小腦角及附近區域的腫瘤,如聽神經瘤、三义神經鞘莫瘤、橋小腦角腦膜瘤、橋小腦角膽脂瘤等,也可以用於該區域神經根手術,微血管減壓以及面神經梳理術等。

 

  • 中顱窩入路:主要適用於局限在內聽道的小聽神經瘤、面神經瘤、迷路上型、岩尖型膽脂瘤、岩尖膽固醇肉芽腫、岩斜區的腦膜瘤、脊索瘤等腫瘤。同時也可用於膝狀神經節區面神經減壓手術。

 

隨著新外科領域的發展,現時治療側顱底腫瘤以耳科學為基礎,深度融合了神經外科、內視鏡微創技術、血管與個人醫學、神經監護技術、機器人手臂應用及手術新材料應用等技術,能為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法。

 

 

側顱底腫瘤手術有哪些併發症?如何處理?

  1. 腦神經損傷:側顱底腫瘤切除手術後可能損傷所在區域腦神經,出現相應症狀,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等,術中神經監測可顯著降低腦神經損傷發生率。

 

  1. 腦脊液漏:可有腦脊液切口漏、耳漏、耳鼻漏等,較輕的腦脊液漏可通過保守治療癒合。若腦脊液漏較重或者保守治療無效,需再次手術探查或修補。

 

  1. 局部組織缺失:腦膜缺失可用人工硬膜、自體筋膜等材料修補,亦可採用自體脂填塞封閉術腔;廣泛的組織缺損則需考慮移置皮瓣或游離皮瓣加以修復。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註: 本站無論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和英文內容所提及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代表本站推薦該種療法,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診治,讀者如有需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意見或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

另所有文章內使用的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