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歲的馮先生是工地工人,因長期咀嚼檳榔提神,口腔內反復出現潰瘍。半年前,他發現右臉頰內側有一處約五角硬幣大小的潰瘍,儘管疼痛明顯,卻誤以為是“熱氣上火”而未就醫。三個月後,潰瘍擴散至牙齦並伴隨牙齒鬆動,就醫後經切片檢查,確診為晚期「口腔黏膜癌」,癌細胞已轉移至頸部淋巴結。經手術切除腫瘤並輔以放射治療,目前仍在追蹤治療中。」
什麼是口腔黏膜癌?
口腔黏膜癌(Buccal Mucosal Cancer)特指發生在臉頰內側黏膜層的惡性腫瘤,佔所有口腔癌的10-20%,但在某些地區,如台灣地區因有嚼檳榔的習慣,發病比例更高。口腔的黏膜細胞因長期受到刺激而發生基因突變,形成失控增生的癌細胞,可侵犯深層組織或經淋巴轉移。
口腔黏膜癌有什麼症狀?
口腔黏膜癌主要類型是鱗狀細胞癌(90%以上),起源於黏膜表層的鱗狀上皮細胞,其他罕見類型還有腺樣囊性癌各黏液表皮樣癌。口腔黏膜癌典型症狀包括:
- 超過兩星期仍不癒的潰瘍,潰瘍位置邊緣隆起、基底堅硬如軟骨
- 黏膜顏色異常,比如白斑或紅斑
- 腫塊表面粗糙或呈菜花狀
- 病人有張口困難、吞咽疼痛、不明原因的牙齒鬆動
- 頸部淋巴結腫大,質地硬、活動度差
口腔黏膜癌的病因是什麼?
口腔黏膜致癌因素不只是嚼檳榔,還包括以下吸煙、飲酒、HPV感染(尤其HPV16型)、長期慢性刺激(如尖銳蛀牙或不適合的假牙反復摩擦)、營養維生素A/C及鐵質不足影響黏膜修復
口腔黏膜癌的如何診斷?
- 口腔鏡檢:使用特殊染色輔助發現早期病變
- 觸診:評估腫瘤活動度及頸部淋巴結狀態
- 穿刺活檢:對可疑區域取3-5mm組織樣本
- 免疫組化檢測:鑒別鱗癌亞型及PD-L1表達水平
- CT/MRI:評估腫瘤侵犯深度(如是否穿透頰肌)
- PET-CT:檢測全身轉移情況(準確率>90%)
口腔黏膜癌如何治療?
採用綜合治療方法,及早發現及治療,早期階段病程五年生存率起過80%,至於晚期並已轉移的病者,五年生存率降至30%。
早期(I-II期)
- 廣泛切除術:安全邊緣需達1-2cm,缺損處用前臂皮瓣重建
- 手術後放療:針對高危因素(如神經侵犯)
局部晚期(III-IVA期)
- 手術前化療:化療可縮小腫瘤
- 根治性手術:可能需部分切除下頜骨
已擴散轉移(IVB期)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作為首要選擇
- 靶向治療: 靶向藥物可單用或連同化療或放療一併使用。
口腔黏膜癌如何預防?
- 戒除惡習:戒除嚼檳榔、戒煙、戒酒
- 口腔篩查:高風險人群應每半年一次口腔檢查
- HPV疫苗:雖主要防宮頸癌,對口腔HPV感染也有保護作用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