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 Head & Neck Surgery Center

ENT Head & Neck Surgery Center

Rm 02, 5/F., Kai Seng Commerical Centre,
4-6 Hankow Road, TST Kln, HK
(near Kowloon Hotel)
Tel: (852) 3100 0555
Fax: (852) 3100 0556

Lawrence Chow / ENT Doctor

頭頸部脂肪肉瘤:揭開它“偽裝成良性脂肪瘤”的面紗

 

 

「65歲倪先生,六年前左邊臉的腮腺出現腫物並做了手術切除,但自此腮腺腫物反覆復發,他也接受了多次的手術切除。現今又復發了,倪先生透露前兩次手術均被診斷為良性脂肪瘤,但腫物迅速增大至13cm,嚴重影響頸部活動。影像學檢查顯示腫塊內有不規則軟組織分隔,最終病理確診為高分化脂肪肉瘤(MDM2和CDK4陽性,Ki-67指數10%)。手術後輔以放療,隨訪18個月無復發。」

 

 

倪先生的病例正反映脂肪肉瘤的可怕之處,它常偽裝成良性病變,容易被誤診為良性脂肪瘤。如果治療後一再復發或快速生長,就要警惕惡性可能。

 

 

何為頭頸部脂肪肉瘤?

脂肪肉瘤是一種源於脂肪細胞的惡性腫瘤,佔成人軟組織肉瘤的25%-30%。頭頸部僅佔所有脂肪肉瘤的9%,多發生於腮腺、頸部深部間隙或鼻腔鼻竇。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分類,分為高分化型、去分化型、黏液樣型、多形性型等亞型,其中高分化型預後較好。

 

 

頭頸部脂肪肉瘤有何症狀及危害?

常見症狀包括無痛的腫塊(80%)、局部壓迫(如吞咽困難、聲音嘶啞)、外觀畸形。危害方面,高分化型易局部復發,去分化和多形性型惡性度高,大機會轉移至肺或骨骼,5年存活率只有13%-26%。由於早期症狀易被忽視,延誤治療可能威脅生命。

 

 

頭頸部脂肪肉瘤的病因是什麼?

多數病例病因不明,但基因變異與環境因素的雙重作用下有機會誘發病變:

  • 基因異常:高分化型和去分化型常伴隨MDM2基因擴增,黏液樣型則與CHOP基因融合相關。
  • 環境因素:長期輻射暴露(如過往曾進行頭頸部放射治療)、遺傳易感性(某些人在外界環境影響的條件下呈現出易患多基因病的傾向)。

 

 

頭頸部脂肪肉瘤如診斷?

  • 超聲波檢查:初步區分脂肪瘤與肉瘤(高回聲團邊界模糊)。
  • CT/MRI:評估腫瘤範圍及是否侵犯血管、神經,黏液樣型可見“棉絮樣”密度。
  • 病理活檢:抽取活組織檢驗,需結合免疫組化(MDM2、CDK4陽性提示高分化型)。
  • 分子檢測:如熒光原位雜交(FISH)檢測MDM2擴增,輔助鑒別良惡性。

 

 

頭頸部脂肪肉瘤治療方法是什麼?

  • 手術治療:廣泛切除腫瘤及周圍正常組織,降低復發風險。同時需保護神經功能(如面神經)。
  • 放射治療:適用於腫瘤大過5cm病人,消滅手術可能無法切除的殘留癌細胞,可減少局部復發。
  • 化學治療:適用於多形性型,因多形性型對化療較敏感。
  • 標靶與免疫治療(仍在探索中)
    • 靶向藥物:針對MDM2擴增的藥物(如MI-773)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 免疫治療:PD-1抑制劑在部分病例中顯示潛力,需更多研究支持。

 

 

頭頸部脂肪肉瘤惡性雖強,若能及早發現及治療效果仍顯著。病人如果出現頸部腫塊迅速生長或反復復發,應即時求醫。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可攻擊全身骨骼,它是怎樣的鼻部腫瘤?如何治療?

 

 

「一位20歲少年人,幾年前開始嗅覺減退和間斷性雙側鼻塞,症狀逐漸加重,鼻部CT電腦掃描檢查發現其左篩竇有腫物,並且已伸向左眶內。鼻竇MRI檢查進一步發現,他的左側篩竇出現骨質病變,後診斷為《篩骨骨纖維異常增殖症》。」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是什麼病?是良性還是惡性?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是一種以骨纖維病變為特徵的良性骨骼疾病,兒童及青年是主要發病人群。這個病容易與骨化纖維瘤及頜骨肉瘤相混淆,但它們其實是性質完全不同的疾病,因此診斷時必須小心區分,以免誤診誤治。骨纖維異常增殖症可分為多骨型、單骨型及綜合型(綜合型主要以多骨型骨纖維組織異常增殖、皮膚色素沉著及內分泌障礙,女孩性早熟為明顯表現)。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的成因和症狀有哪些?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的病因尚不清楚,可能跟先天發育異常、感染、外傷、內分泌功能紊亂及微循環障礙有關。患者多在兒童時期發病,但由於病程進展緩慢,很多患者到了青春期或成年後才發現患病。這個病特別針對骨骼,並有多骨發病的趨勢,患者全身骨骼都有機會受累。多骨型主要發生在四肢骨骼;單骨型則多出現在顱面骨,發生在耳鼻喉篩骨則較少。由於發展緩慢,早期可沒有任何症狀,中後期受累部位會酸痛、疼痛、隆起、腫塊、骨骼變粗等情況,繼而原發部位周圍的組織或器官受壓而出現相關症狀。發生在四肢的病人肢體可因病變而畸形,即使稍有輕微外傷也會骨折。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如何判斷確診?

CT電腦掃描或MRI影像學檢查是診斷這個病的主要檢查方法,做病理檢測則可以確診。

 

 

骨纖維異常增殖症如何治療?

目前手術切除是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務求徹底清除病變組織,減少復發及有望恢復受累器官的功能。以上述病人為例,由於病變累及嗅覺區,部份神經已壞死,要完全恢復病前的嗅覺是很難的,但手術仍能避免嗅覺進一步減退和其他器官繼續受損。手術後雖有復發風險,不過手術切除做得徹底,復發機率不高。

 

 

如有任何耳鼻咽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兒童頸部腫瘤全解析:從先天異常到感染,家長必備指南

 

兒童頸部腫瘤:不可忽視的警訊

兒童頸部腫瘤是指頸部區域出現異常腫塊或突起,常見於嬰幼兒及學齡前兒童。由於此階段孩子頸部肌肉較薄、皮下脂肪少,腫塊容易被觸摸發現。雖然多數為良性,但仍需謹慎評估,避免延誤治療。以下將從成因、常見類型及診斷方式全面解析,協助家長掌握關鍵資訊。

 

 

兒童頸部腫瘤的成因可分為三大類:

 

先天性囊腫

因胚胎發育異常所致,常見類型包括:

  • 甲狀舌骨囊腫:胚胎時期甲狀腺下降管道未完全閉合,形成下巴至頸部的腫塊,若感染會紅腫化膿。
  • 腮裂囊腫:好發於頸側,囊腫內含液體,可能因廔管與咽喉相通而反覆感染。
  • 皮樣囊腫:由皮膚、毛囊等組織組成,常出現在眼睛周圍或耳下。
  • 小兒斜頸:胸鎖乳突肌纖維化導致頭部傾斜,約6%患者合併其他肌肉骨骼異常,可能源於胎位不正或生產損傷。

 

感染發炎

免疫系統對抗病原體時,可能引發淋巴結或唾液腺腫脹:

  • 急性淋巴腺炎:細菌感染多為單側紅腫熱痛;病毒感染則常伴隨發燒、疲倦。
  • 唾液腺炎:如腮腺炎,分為病毒性(如流行性腮腺炎)或細菌性(化膿性腮腺炎),需注意傳染風險。

 

惡性腫瘤

  • 雖罕見(如淋巴瘤、甲狀腺癌),但若腫塊快速增大、質地堅硬或合併體重減輕,應提高警覺。

 

 

診斷流程:專業評估是關鍵

當發現孩子頸部有腫塊時,耳鼻喉醫生會綜合以下因素進行診斷:

  • 病史評估:腫塊出現時間、大小變化、有無發燒或疼痛。
  • 接觸史:近期旅遊、寵物接觸或傳染病暴露。
  • 理學檢查:觀察腫塊顏色、軟硬度、是否可移動,並觸摸周圍淋巴結。
  • 影像檢查:超音波為首選工具,能快速區分囊腫、發炎或實質腫瘤。
  • 進階檢測:若懷疑惡性,需透過血液檢查、切片或電腦斷層進一步確認。

 

備註:家長可記錄腫塊的變化細節(如生長速度、伴隨症狀),協助醫生縮小診斷範圍。

 

 

常見疑問:家長該如何應對?

腫塊會自行消失嗎?

先天性囊腫或感染引起的腫脹可能隨時間或治療改善,但反覆發炎或持續增大需就醫。

 

需要開刀嗎?

甲狀舌骨囊腫或腮裂囊腫若反覆感染,建議手術切除;斜頸則可透過復健改善。

 

如何預防感染?

保持口腔衛生、避免擠壓腫塊,並按時接種疫苗(如MMR預防腮腺炎)。

 

 

總結:冷靜面對,及時行動

兒童頸部腫瘤雖令人擔憂,但多數為良性且可治癒。家長應避免過度恐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電話3100 0555)。透過專業檢查與適當治療,能有效解決問題,守護孩子的健康成長。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鼻顱底脊索瘤是什麼病?微創鼻內鏡手術切除,不影響容貌外觀!

 

 

「22歲的曾小姐,因為頭痛得很,並且出現復視而求診。結果初診為鼻顱底腫瘤,醫生建議做鼻側切開術切除腫瘤。但曾小姐在溝通中得知,鼻側切開術傷口範圍大,不單容貌可能受損,手術後鼻腔功能也有機會受影響,所以她拒絕手術,只做了保守治療。可是症狀一直加重,已嚴重影響生活。曾小姐向另一耳鼻喉專科求診,確切知道鼻顱底的腫瘤是《脊索瘤》。她接受了手術切除,但不是之前提及的鼻側切開術,而是經由鼻腔進行的微創鼻內鏡手術。現時腫瘤已切除,同時也不影響容貌,已痊癒出院了。」

 

 

 

顱底脊索瘤是什麼?

顱底脊索瘤是一種生長緩慢,但侵襲性強的低度惡性癌腫瘤。由於發生位處深入而隱蔽,難以及早發現。癌腫通常沿著斜坡區、鞍區等顱底中線發生,由於鄰近重要的神經線及血管,因此手術難度極大。

 

 

顱底脊索瘤的成因和症狀有哪些?

學者認為脊索瘤成因跟先天性胚胎殘餘有關,可源於原始脊索、中軸骨骼的顱底、脊柱或骶骨部分。這個病以20-50歲的女士發病率較高。症狀則視乎腫瘤的發展對斜坡區、鄰近神經和血管的侵犯及壓迫而出現相關症狀。常見症狀有複視、枕部或眶後頭痛及頭痛,頭痛通常是三叉神經線受壓迫,顱內壓升高引致。

 

 

顱底脊索瘤不做手術可以嗎?

由於顱底脊索瘤具有侵襲性,即使它的發展緩慢,但仍建議及早手術,以免延誤病情。就以上述曾小姐情況為例,她已出現頭痛和複視,鼻竇CT也顯示,病變已累及蝶竇,有骨質破壞,腫物密度不均勻,邊界不清,宜盡早手術治療,但曾小姐因容貌考慮,只接受保守治療,結果症狀一直加重,直至手術切除腫瘤後,頭痛症狀消失,複視明顯好轉,外表也沒受影響。

 

 

微創鼻內鏡手術治療顱底脊索瘤

微創鼻內鏡手術未普及前,這類發生在隱匿位置的腫瘤,手術要由顏面切開或鼻側切開,造成大範圍切口,增加出血及併發症風險。但隨著鼻內鏡科技的發展,許多以前需要切開顏面的手術,現在已可採用鼻內鏡聯合神經導航來妥善處理。手術既是微創,面部就不留疤痕,一般情況下也不會影響鼻腔的功能,康復也快。

 

想了解更多微創鼻內鏡手術事宜,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面部整形治療、醫學美容服務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軟顎癌——沉默的口腔殺手:從早期症狀到最新治療全解析

 

 

「60歲的易先生長期有吸煙和嚼檳榔的習慣,近半年來感到喉嚨後方隱隱作痛,吞嚥時有異物感,起初以為是慢性咽喉炎而未就醫。兩個月後,疼痛加劇並出現口臭,頸部左側更摸到硬塊。經檢查發現軟顎處有一約2公分的潰瘍腫塊,切片確診為《軟顎癌》。由於腫瘤已侵襲鄰近組織,易先生要進行手術切除和頸淋巴清掃術,手術後還要輔以放射治療,之後再定期追蹤。」

 

 

 

軟顎癌是什麼疾病?

軟顎癌(Soft Palate Cancer)是指發生於口腔頂部後1/3軟組織的惡性腫瘤,屬於「口咽癌」的一種。軟顎由黏膜、肌肉和腺體組成,負責分隔口腔與鼻腔,並協助吞嚥及發音。超過九成軟顎癌為鱗狀細胞癌,餘下的可能源自唾液腺或罕見的腺癌。這種病好發於50-70歲的男士身上,若能及早發現,治癒率達50%~80%,但軟顎癌因早期症狀類似咽喉炎,以至有病人因延誤就醫而惡化。

 

 

軟顎癌有哪些症狀及傷害?

 

早期症狀

  • 口咽不適:喉嚨乾燥、輕微刺痛或異物感。
  • 潰瘍或新生物:軟顎表面出現紅色斑塊或白色黏膜病變,同時出現反覆潰瘍。

 

進展期症狀

  • 吞嚥與語言障礙:腫瘤壓迫導致吞嚥疼痛、喉嚨異物感,聲音沙啞或發音不清。
  • 頸部腫塊:癌細胞轉移至頸淋巴結,可觸摸到硬質、無痛的腫塊。
  • 出血與感染:腫瘤破潰引發口臭、流鼻血,嚴重時引發中耳炎或口鼻瘻管(食物反流至鼻腔)。

 

晚期併發症

  • 呼吸困難:腫瘤阻塞氣道需緊急處理。
  • 顱神經損傷:癌腫瘤侵襲鼻咽或顱底,可導致牙關緊閉、頭痛,聽力喪失。

 

 

軟顎癌的病因是什麼?

軟顎癌的成因多元,主要與以下風險因子相關:

  • 化學刺激:吸煙、酗酒、嚼檳榔,三者階有則致癌風險倍增。
  • 病毒感染: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尤其是HPV16型與口咽癌密切相關。
  • 環境與遺傳:長期接觸放射線、營養不良、家族癌症史等。

 

 

軟顎癌如何診斷?

  • 觸診與視診:檢查軟顎潰瘍、腫塊質地,並評估頸部淋巴結。
  • 內鏡檢查:纖維鼻咽鏡直接觀察腫瘤範圍。
  • CT/MRI檢查:判斷腫瘤侵襲深度、是否轉移至鼻腔或顱底。
  • PET-CT:偵測遠處轉移,適用於晚期患者。
  • 活體切片:採集腫瘤組織進行顯微鏡分析,確認癌症類型與惡性程度。

 

 

軟顎癌的治療方法及流程是怎樣的?

根據軟顎癌腫瘤分期、患者健康狀況制定治療方案,早期以手術或放療為主,晚期需多模式治療。

  • 手術治療:切除腫瘤及周圍安全邊緣,若範圍過大需以皮瓣重建軟顎功能。
  • 頸淋巴清掃:預防或治療淋巴轉移。
  • 傳統放療:適用於無法手術者,或術後輔助殺滅殘留癌細胞
  • 質子治療:精準打擊腫瘤,減少對周圍組織傷害,適用於鄰近重要器官的腫瘤。
  • 化學治療:常用藥物如順鉑(Cisplatin),多用於晚期或復發病例。
  • 免疫療法:PD-1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激活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適用於頑固型腫瘤。

 

治療方法新進展

  • 標靶藥物:針對EGFR突變的厄洛替尼(Erlotinib)可延長生存期。
  • 局部創新療法:目前臨床試驗中的「腫瘤貼片」可直接釋放藥物,減少全身副作用。

 

復康訓練與追蹤

  • 語言與吞嚥訓練:手術後需進行復康訓練,以恢復正常功能。
  • 定期復診:每3個月檢查腫瘤標記及影像,持續至少5年。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部腫塊的真相:如何識別與應對

 

香港每年約有1600宗頭頸癌新症個案,而向耳鼻喉科求診的頭頸癌患者數量也呈上升趨勢。頸部腫塊是頭頸癌最常見的症狀之一,但並非所有腫塊都是惡性的。了解頸部腫塊的成因、如何進行自我檢查以及何時就醫,對於早期發現和治療潛在疾病至關重要。

 

 

頸部腫塊的主要成因與分類

頸部腫塊的成因多樣,可分為三大類:炎症、先天發育不良,或腫瘤。

 

炎症引起的頸部腫塊

發炎性腫塊通常是因為淋巴腺受到病毒、細菌或黴菌感染而引起。這種情況下,頸部會出現腫塊,並伴隨發熱、發燒和腫痛感。常見的誘因包括中耳炎、鼻竇炎或普通感冒。這類腫塊通常在感染得到控制後會逐漸消退。

 

先天發育不良導致的頸部腫塊

先天發育不良性腫塊是胚胎發育過程中遺留的問題。例如,頸部淋巴結液體未能正常消失,可能導致腫塊形成。這類腫塊通常較具彈性、無痛,呈圓形且質地較軟。常見的先天性腫塊包括真皮囊腫、脂肪瘤、淋巴管瘤、鰓裂囊腫和甲狀舌骨囊腫。這些腫塊大多可以通過手術切除來根治。

 

腫瘤引致的頸部腫塊

腫瘤性腫塊又可分為良性與惡性兩種。良性腫瘤如脂肪瘤、血管瘤、神經瘤、甲狀腺良性結節等,通常不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然而,惡性腫瘤則需要高度警惕,它們可以是原發性的,如淋巴癌、甲狀腺癌或唾液腺癌,也可以是轉移性的,即由其他部位的癌症通過淋巴或血液轉移到頸部。

 

特別需要注意的是,甲狀腺問題是引起頸部腫塊的常見原因之一,但預後通常較好。甲狀腺腫大可分為功能性異常(如甲亢或甲減)和結節兩種情況。結節的形成可能暗示腫瘤的存在,因此需要仔細檢查。

 

 

頸部腫塊的自我檢查與注意事項

頸部腫塊是否會引起疼痛,這取決於其成因。如果腫塊伴有腫痛,多為感染所致,如咽喉炎或感冒,這種情況通常可以通過藥物治療得到改善。然而,如果腫塊無痛,更需要特別注意,應盡快就醫進行詳細檢查。

 

此外,如果頸部腫塊伴隨以下症狀,可能是癌症的高風險信號:

  • 體重莫名減輕
  • 口鼻異常出血
  • 口腔潰瘍久不愈合
  • 聲音沙啞
  • 呼吸或吞嚥困難

這些症狀可能暗示惡性腫瘤的存在,要高度警惕。

 

 

如何進行自我檢查?

發現頸部腫塊時,可以通過以下四種症狀進行初步判斷:

  • 腫塊較硬且不能移動。
  • 腫塊長度超過2公分。
  • 皮膚表面出現破皮或潰瘍等異常狀況。
  • 同側耳朵感到疼痛、耳鳴或聽力減弱。

這些症狀可能提示腫瘤的存在,應盡快尋求專業醫生的幫助。

 

 

就醫建議:向耳鼻喉求診

耳鼻喉診療範圍包括頭頸部相關疾病。耳鼻喉醫生可以通過觸診、鼻咽喉內視鏡檢查、抽血檢查以及超音波檢查等方法,對頸部腫塊進行精確診斷。

 

超音波檢查是一種非侵入性、快速且方便的診斷工具,尤其在評估淋巴腺腫大、唾液腺腫瘤和甲狀腺病灶方面具有很高的準確性。與傳統的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檢查相比,超音波檢查可以在門診即時進行,並能通過細針穿刺抽吸進一步提高診斷的準確度。

 

 

如果頸部出現有痛或無痛腫塊、聲音改變、吞嚥困難、同側耳朵疼痛或聽力異常等現象,應警惕潛藏的惡性腫瘤可能性。不要猶疑盡快就醫檢查,以排除癌症風險。及早發現和治療是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的關鍵。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無聲的頸部腫塊:認識頸部淋巴結結核的危害與應對

 

「25歲朱小姐因“頸部腫塊2個月”而就診,由於腫塊由小玻璃珠逐漸增大至雞蛋般大小,雖然腫塊無痛,但朱小姐持續出現低熱,晚間盜汗,體重也下降了。經檢查發現她的頸部有多個淋巴結糾結成團,活組織檢驗確診為「頸部淋巴結結核」。朱小姐在抗結核藥物治療後,腫塊逐漸縮小,症狀緩解」

 

「10歲男孩小豆,右頸側出現了一個小腫塊,不痛不癢。一個月後,小腫塊逐漸變大,觸摸時有些疼痛,表面皮膚也開始發紅。檢查後確診為「頸部淋巴結結核」。醫生表示這病是兒童頸部腫物的常見例子,感覺疼痛表示已發生炎症,不治理可併發結核擴散而影響全身。」

 

 

頸部淋巴結結核是什麼?

頸部淋巴結結核(Cervical Tuberculous Lymphadenitis)是結核分枝桿菌感染頸部淋巴結,繼而引起的慢性發炎,屬肺外結核的常見類型,佔全部淋巴結結核的90%。病變可導致淋巴結結構破壞、壞死甚至破潰形成竇道。

 

 

頸部淋巴結結核症狀及傷害有哪些?

頸部淋巴結結核的典型症狀是頸部淋巴結腫大(單側或雙側)、低熱、盜汗、消瘦。初期腫塊較小,質地較硬,可活動,無痛。中期淋巴結黏連成團,周圍組織炎症,輕微疼痛。當腫塊增大,多個腫塊會融合成團,活動受限。後期時,腫大的淋巴結壞死形成膿腫,破潰流膿,形成慢性潰瘍或竇道。若不及時治療,可併發症胸膜炎、膿胸,甚致結核播散影響全身。

 

 

頸部淋巴結結核病因是什麼?

頸部淋巴結結核的致病菌是結核分枝桿菌,主要通過以下兩種途徑傳播:

  • 淋巴途徑:結核菌可通過口腔、鼻咽的感染源,經淋巴管擴散到頸部淋巴結。
  • 血行傳播:肺結核患者體內的結核菌可通過血液傳播到頸部淋巴結。
  • 高危人群:免疫力差的人群、HIV感染者、營養不良者、與結核密切接觸者。

 

 

頸部淋巴結結核如何診斷?

診斷和檢查包括下列一項或數項:

  • 臨床檢查:頸部腫塊特徵是無痛、成串排列及低熱、盜汗等結核中毒症狀。
  • 超聲波檢查:顯示淋巴結融合、壞死區。
  • CT/MRI檢查:瞭解淋巴結分佈及周圍組織有否受累。
  • 病理活組織檢驗:若發現乾酪樣壞死組織或結核結節已可確定。
  • 病原學檢測:膿液抗酸染色、結核分枝桿菌培養或核酸檢測。
  • 免疫學試驗:結核菌素試驗(PPD)、γ幹擾素釋放試驗(T-SPOT)可輔助診斷。

 

 

頸部淋巴結結核如何治療?

  • 藥物治療:抗結核藥物治療,整個療程約6-9個月,期間需定期監測肝腎功能,避免藥物毒性。
  • 手術治療:適用於膿腫未破潰、藥物治療無效或復發患者。小切口淋巴結清掃術,徹底清除病源,手術後需繼續抗結核治療半年至一年。
  • 局部治療:穿刺抽膿後注入抗結核藥物。
  • 潰瘍/竇道治療:刮除壞死組織並開放引流。

 

 

頸部一旦出現不明腫塊,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警惕喉癌,特別是不再感冒的持續聲音沙啞

 

「50歲的古先生,有30年吸煙習慣,並且每日都會飲用幾杯烈酒。近3個月持續聲音沙啞,初期以為感冒未癒,後出現吞嚥疼痛與頸部腫塊才求醫。經喉內鏡檢查發現聲帶腫瘤,切片確診為《喉癌三期》。古先生接受了手術,切除部分喉組織,並同期進行放射治療,追蹤兩年未見復發。」

 

「同時是50歲的李先生,也有長期吸煙和飲酒習慣。近幾個月來,也出聲音嘶啞,痰中帶血和咽喉疼痛等症狀。求醫後檢查診斷為《喉癌一期》。李先生經過手術和放射治療,病情已經受到控制,醫生要他戒煙和戒酒,並定期復診。」

 

 

喉癌的疾病定義是什麼?

喉癌(Laryngeal Cancer)是喉部組織細胞異常增生形成的惡性腫瘤,常見於聲帶(聲門癌),其次為聲帶上方(聲門上癌)及下方(聲門下癌)。世衞組織指出,全球每年約18萬人確診喉癌,男性患者佔80%,與不良的生活習慣密切相關。

 

 

喉癌的症狀及傷害有哪些?

  • 早期症狀:聲音沙啞超過2週、喉嚨異物感或慢性咳嗽、吞嚥疼痛或困難
  • 晚期症狀:頸淋巴轉移引致頸部腫塊、腫瘤阻塞氣道引起呼吸困難、體重急速下降
  • 長期傷害:聲帶受損導致永久失聲、需氣切管維持呼吸、營養不良與免疫力下降

 

 

喉癌的病因是什麼?

  • 吸煙與飲酒:煙草的焦油與酒精協同破壞喉黏膜,風險提高10倍
  • HPV感染:HPV-16型病毒可能誘發喉癌,佔年輕患者20%
  • 職業污染:長期接觸石棉、硫酸霧或粉塵等增患喉癌風險
  • 胃酸倒流:胃酸反覆刺激喉部黏膜

 

 

喉癌如何診斷?

  • 喉內鏡檢查:軟管喉內鏡直接觀察腫瘤位置
  • 影像學檢查:CT/MRI評估腫瘤侵犯範圍,PET-CT偵測全身轉移
  • 活組織檢查:喉部腫瘤取樣,作病理活檢,確認癌細胞類型(例如鱗狀細胞癌)
  • 聲帶功能評估:針對早期患者保留發聲能力

 

 

喉癌治療方法有哪些?

早期治療(第一至二期):

  • 微創雷射手術:切除腫瘤並保留聲帶功能
  • 放射線治療:針對小型腫瘤,治癒率達80-90%

 

中晚期治療(第三至四期):

  • 全喉切除術:合併頸部淋巴清掃術,手術後需做氣切管與食道語訓練。
  • 同步放化療:順鉑(Cisplatin)藥物搭配放射線,縮小腫瘤。
  • 標靶與免疫治療:抗EGFR藥物(如Cetuximab)或PD-1抑制劑(Pembrolizumab)。

 

 

治療流程

  • 術前評估:包括喉鏡檢查、影像學檢查和病理檢查
  • 制定治療方案:根據腫瘤分期和患者情況選擇手術、放療或綜合治療
  • 治療實施:手術或放療期間需密切監測患者情況
  • 術後康復:包括發音康復訓練、心理支持和定期隨訪

 

 

喉癌存活率怎樣?

  • 早期患者五年存活率>80%
  • 晚期降至40-50%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註: 本站無論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和英文內容所提及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代表本站推薦該種療法,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診治,讀者如有需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意見或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

另所有文章內使用的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