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 Head & Neck Surgery Center

ENT Head & Neck Surgery Center

Rm 02, 5/F., Kai Seng Commerical Centre,
4-6 Hankow Road, TST Kln, HK
(near Kowloon Hotel)
Tel: (852) 3100 0555
Fax: (852) 3100 0556

Lawrence Chow / ENT Doctor

如何預防高發的鼻咽癌?它的誘發因素是什麼?如何治療?

 

中國華南地區是鼻咽癌的高發區域。由於鼻咽癌早期症將並不明顯,且破壞力大,所以我們在上文談過鼻咽癌的症狀和檢查方法,今次會談談鼻咽癌的三大誘發因素,還有治療和預防方法。

 

鼻咽癌的三大誘發因素是什麼?

家族遺傳:鼻咽癌有家族遺傳性,家族中有人曾患鼻咽癌,其他家庭成員患鼻咽癌機率也增加。

 

病毒感染:EBV病毒(過濾性病毒)與鼻咽癌有密切關係,因為在鼻咽癌患者的血清中,90% 病人發現EBV病毒。如果病人血清中的EB病毒抗體異常高,醫生就會作進一步的檢查是否患鼻咽癌,而血清檢驗也是鼻咽癌檢查的常用方法。

 

食物和環境因素:經常進食鹹魚或醃製食物容易誘發鼻咽癌。吸煙雖未能證實會導致鼻咽癌,但會污染身體,損害健康。病人若在治療期間繼續吸煙,會嚴重加據副作用,增加治療難度。

 

 

鼻咽癌如何治療?

由於鼻咽癌細胞對放射治療較為敏感,放療效果能收效。所以放射治療是首選方法,一個基本放射療程需時6-7星期。

  • 癌症I期,癌細胞形成於鼻咽表層的細胞組織或腫瘤仍處於鼻咽位置,未有侵襲附近組織,放射治療(俗稱電療)已足夠;
  • 癌症II期,視乎病情決定是否要化療;
  • 癌症已達III或III期,放射治療和化療必須同時進行,雙管齊下,加強治療效果。
  • 後期鼻咽癌,癌細胞已擴散到其他主要器官,例如腦部、骨或肺惡化,一般會進行化療。

 

本港衞生署資料顯示,治療鼻咽癌包括單獨或合併使用放射治療及外科手術。如癌細胞轉移遠處,同時使用化學和放射治療。而整個鼻咽癌醫治療程最少要3個月才能完成,至於實際治療時間及哪種治療方式最適當病人,要視乎實際病情和病人整體情況而定。

 

 

如何預防鼻咽癌?

要減低或預防鼻咽癌,要從生活做起。飲食方面,盡量減少進食鹹魚、罐頭等醃製食物,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有助提昇免疫力;個人習慣,不吸煙或戒煙,適量運動,充足的睡眠;遇有無故鼻塞、涕或痰中帶血、耳悶、耳鳴等症狀,而且症狀持續,要提高警覺,及早就醫。另外,早期的鼻咽癌治癒率高於9成,要是有家族鼻咽癌病史,定期接受檢查也是有效預防鼻咽癌的方法。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警剔鼻咽癌:位置隱蔽不易察覺,究竟有什麼症狀?

 

「35歲蔡小姐,生活素來規律,無不良啫好,但卻確診了鼻咽癌III期,即癌細胞已擴散到頸兩側的淋巴結,或擴散至頭骨或鼻竇。蔡小姐憶述,確診前幾個月,有出現鼻塞,鼻涕有血絲,耳朵悶塞的情況。由於沒有想過這會是鼻咽癌症狀而不在意。直到她無意間發現頸側出現腫塊,該腫塊雖不痛不癢,但卻引起她的關注,馬上求醫。檢查結果確診為《鼻咽癌III期》,蔡小姐坦言對自己患癌感到難以置信,但也只能鼓起勇氣踏上抗癌之路。」

 

 

跟西方國家比較,包括香港在內的華南地區仍是鼻咽癌高發的區域。在香港,鼻咽癌也是常見的頭頸癌,根據香港衞生防護中心的數字,鼻咽癌在本港致命癌症中排行第12位,單在2022年就有251位病人死於鼻咽癌。鼻咽癌發病率有下降趨勢,但每年仍有千幾宗鼻咽癌新症出現,患者以男性居多,病人的發病年齡主要在40-50歲,但亦有罕見10多歲年青人患病的個案。

 

 

鼻咽癌是什麼?

鼻咽位於鼻腔盡頭,喉嚨上端,在鼻子和吊鐘中間這個區域,鼻咽癌就是發生在此區域的癌腫瘤。由於位置隱蔽,出現惡性腫瘤也不易察覺。由於耳鼻喉相通,癌腫瘤可向上侵犯頭骨底部,向兩旁侵蝕耳朵和中耳;向前侵襲鼻;向下則進入喉的口咽部、喉咽部或鼻咽部;向後就入侵頭骨和頭顱,其破壞力不容忽視。

 

 

鼻咽癌症狀有哪些?

不得不說,早期症將不明顯,有的症狀也並非鼻咽癌獨有的症狀,如出現下列症狀,並且症狀持續(超過一個月),為免延誤診治,應盡快求醫。

  • 鼻乾、鼻塞、無故流鼻血,痰和鼻涕帶有血絲,這些都是早期的病徵之一。
  • 鼻塞和鼻涕後滴,因腫物堵塞鼻腔造成鼻塞,分泌物無法通過鼻腔排出,造成向後倒流入喉嚨所致。
  • 鼻和耳相連,鼻咽癌也會引起耳部症狀,如耳鳴、耳悶塞感、
  • 頸部出現無痛腫塊,約七成以上的患者,初診時已出現頸側淋巴結脹大的病徵,並且持續一兩個月。
  • 面痳痺、頭痛、複視、斜視症狀,表明癌細胞已侵襲頭顱骨或附近的神經線。

 

 

懷疑鼻咽癌,需要做什麼檢查?

  • 驗血:測試 EBV抗體血清驗測
  • 鼻咽:使用鼻腔內窺鏡檢查鼻咽
  • 活組織化驗:從鼻咽抽取一些組織去化驗,以確定病因
  • CT和MRI造影檢查:了解受癌腫影響的範圍和程度,是否有擴散或轉移

 

 

了解了鼻咽癌症狀和檢查方法,下篇我們續繼談談鼻咽癌的三大發病誘因和治療方法。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內淋巴囊腫瘤:聽力下降背後的“元兇”!

 

「30歲的郭小姐左邊耳的聽力明顯下降,而且持續出現耳鳴。她向耳鼻喉科求診。檢查發現她的倆則外耳道通暢,鼓膜正常,而面神經和後組腦神經功能也沒有異樣。但做純音測聽時,就發現她的左耳存在感音神經性耳聾,郭小姐透露她之前曾接受過突發性耳聾的治療,不過成效不佳。郭小姐也做了顳骨的MRI檢查,結果發現在她左邊內聽道後方有一腫物,形狀不規則,邊界不清。另她的內耳有出血症狀。最終確診為《內淋巴囊腫瘤》。郭小姐經過手術治療後,功能回復正常,手術後一年未見腫瘤復發跡象。」

 

 

內淋巴囊腫瘤是什麼?

內淋巴囊腫瘤(endolymphatic sac tumor,簡稱 ELST),屬於生長緩慢的顳骨腫瘤之一(顳骨是圍繞耳朵前後的骨頭)。腫瘤起源於內淋巴管或內淋巴囊系統,故又稱為內淋巴囊低度惡性腺癌。腫瘤的特點是呈破壞性生長,易出血,以內淋巴囊為中心,侵襲周圍的重要神經血管。內淋巴囊腫瘤多為散發型,即單獨發生,但也跟視網膜血管綜合征(VHL) 相關。VHL病常導致血管母細胞瘤、腎細胞癌、腎囊腫、嗜鉻細胞瘤、胰腺內分泌腫瘤、胰腺囊腫和內耳淋巴囊腫瘤等。內淋巴囊腫瘤的發病年齡層以40-50歲多,早期病徵主要是耳方面的症狀,比如聽力下降、耳嗚、眩暈等,隨著腫瘤增大可侵入橋腦小腦角、累及顱面神經,又或侵犯鼓膜或進入外耳道。

 

 

內淋巴囊腫瘤症狀有哪些?

症狀主要表現為聽力下降、耳鳴、眩暈。隨腫瘤發展會侵襲周圍神經,面癱、聲嘶、嗆咳、複視等神經受損的症狀也出現。內耳出血也是內淋巴囊腫瘤的早期表現,內耳出血可引致特發聽力下降。另研究發現此病與視網膜血管綜合征(VHL) 密切相關,VHL患者中有六成以上的人會出現聽覺前庭症狀,即近似耳水不平衡狀態,嚴重眩暈、頭暈、噁心、嘔吐、難以保持平衡等。

 

 

內淋巴囊腫瘤如何治療?

治療內淋巴囊腫瘤以手術切除為主,就以上述郭小姐為例,她除了內淋巴囊腫瘤,還有內耳出血。MRI則顯示內淋巴囊腫瘤已累及半規管及前庭,手術的入路就要慎重思考,最後採用走迷路徑路內淋巴囊腫瘤切除術。手術後並沒有出現腦脊液漏或面神經功能障礙等併發症問題,手術成功。

 

 

內淋巴囊腫瘤對聽力的損害性很大,一旦確診內淋巴囊腫瘤,建議應儘早手術治療。儘管手術未能完全將聽力逆轉過來,但也能改善症狀和保護殘餘聽力。更重要的是防範腫瘤持續破壞其他腦神經而引起更嚴重的併發症。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動脈瘤:要做什麼檢查和治療?

 

頸動脈瘤是指在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或其分支的動脈瘤。雖然頸動脈瘤多屬於良性,但也有小部份是惡性的。即使是良性腫瘤,頸動脈瘤患者也多會出現血栓、腦梗塞或動脈瘤破裂而大出血。上文我們談過它的病因及影響。今次會談談頸動脈瘤的檢查和治療方法。

 

頸動脈瘤需要做什麼檢查?

頸動脈瘤檢查可包括下列一項或多項:

  • 超聲波檢查:可評估頸動脈的結構和血流情況。還有顯示動脈的形狀、大小以及是否存在血栓或動脈瘤。

 

  • CT電腦斷層掃描:可提供詳細影像,評估動脈瘤的大小和位置。使用顯影劑,能清晰地顯示血管結構。

 

  • MRI磁共振成像:可提供動脈的高解析度影像,特別適合評估血管壁的狀況。

 

  • 數字減影造影(簡稱DSA,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醫生會將一種放射性顯影劑注入血管中,以便在影像中清晰顯示血管。接著使用X射線進行拍攝,獲取多張影像,再通過電腦進行減影處理,生成清晰的血管影像。此項技術被廣泛應用於診斷和治療各種血管疾病,包括:頸動脈瘤的檢查、動脈狹窄或阻塞的評估、血管畸形、或血管支架植入或血栓移除等。

 

  • 核素檢查:能顯示頸動脈瘤,還能幫助驗查全身範圍是否有出現轉移。

 

  • 血液檢查:評估病人的健康狀況,如膽固醇水平和血糖,是動脈健康的重要指標。

 

  • 神經檢查:評估病人的神經功能,如反射、肌肉力量、感覺和協調能力等。

 

  • 病史詢問:了解病人的症狀持續時間、強度以及家族病史等。

 

 

頸動脈瘤如何治療?

 

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方法包括單純頸動脈結紮術、動脈瘤縮縫術、動脈瘤外鑲或包裹術、單純腫瘤切除術、或腫瘤切除輔加頸動脈對端吻合術、頸動脈重建術等。病人憂慮手術會對腦神經造成損傷不無道理,但發生率跟腫瘤大小直接有關。當瘤體體積較小時,外科手術切除危險性較小。因此,一旦確診頸動脈瘤,應儘早手術切除以降低手術對腦神經損傷的機率。若等到腫瘤增大,與動脈黏連在一起,或腫瘤將頸動脈完全包裹著,就需要連同部份頸動脈一併切除及做血管移植。

 

 

血管支架技術治療

方法是採用帶膜支架,將頸動脈破口阻隔於血管腔外,達到修復動脈破口的目的。此方法簡單,創傷小,見效快。但此方法亦有其不足之處,比如頸內動脈瘤走行迂曲,導絲難以通過就不宜使用。另外頸部被蓋組織少,活動範圍大,支架容易出現變形,令動脈瘤復發或血管阻斷等。。

 

 

保持治療

對於頸動脈瘤患者,如果不手術治療,七成病人有機會出現血栓、腦梗塞或動脈瘤破裂而大出血嚴重後果。但部份病因本身患有嚴重的心、腦、肺、腎等疾病的病人,他們未能接受麻醉和手術,或者血管造影顯示顱內主要支動脈已完全阻塞,或者病人年紀大或腫瘤仍細小者,保守治療無疑也是方法之一。主要採取控制血壓、降血脂等藥物治療,來減慢動脈瘤增大。

 

 

核素放射治療

由於頸動脈瘤對放射治療敏感度不高,所以放射治療只能用作抑制腫瘤生長和滅低復發。另外如腫瘤出現遠處轉移,放射治療也是常用治療方法。對某些情況較差,不能接受手術的病人,放射治療有助縮細腫瘤,舒緩部分症狀。化學治療對頸動脈瘤無效,所以不會採用。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動脈瘤:隱藏在血管中的“炸彈”!

 

「40歲湯先生,因為感到視力越來越差而向眼科求診。經過檢查後懷疑是「急性視神經病變」引致。其後接受了神經營養和改善微循環等治療,但療程結束,病情卻沒有明顯好轉。數月後湯先生的視力進一步下降,醫生經滙診後,考慮病因有可能不是來自眼部,於是為湯先生接受了眼眶的MRI檢查,還有頸動脈CT血管造影,結果確診為《頸動脈瘤》。可惜被壓迫的視神經已出現委縮,頸動脈瘤治療後,視力也沒有明顯改善。」

 

 

頸動脈瘤是什麼?

頸動脈瘤是一個總稱,其中出現在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或其分支的動脈瘤也統稱為頸動脈瘤。頸動脈瘤邊界清楚但沒有真正的包膜,質地韌,呈淺紅褐色。隨著頸動脈瘤逐漸增大,頸內和頸外動脈之間被頸動脈瘤撐開,使頸總動脈分叉呈杯狀增寬。頸動脈體瘤的發病年齡層以中青年居多,但十來歲至七十多歲同樣可確診。

 

大部份的頸動脈瘤屬於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但有小部份頸動脈瘤是惡性的。頸動脈瘤是否惡性,不能單憑病理檢查來確定,而應根據它是否具有惡性癌腫瘤的特徵而定,就是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器管轉移。即使是良性腫瘤,但腫瘤壓迫氣管可造成呼吸困難;侵犯腦神經出現聲音嘶啞、伸舌偏斜;向顱底生長或破壞顱底骨質向顱內生長,使手術的難度和危險性大大增加。

 

 

頸動脈瘤的病因有哪些?

頸動脈瘤跟其他動脈瘤一樣,致病風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創傷、動脈炎症、動脈中層囊性病變、細菌感染、年紀和家族遺傳基因等。另外,某些居住在高原地區的人士,由於長期慢性的低氧刺激可使頸動脈組織增生,但組織增生如何發展成腫瘤,其中的轉變過程則當未明確。頸動脈瘤病變通常是單側發生,以頸總動脈及其分叉處最普遍,其次是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瘤則較少見。

 

 

頸動脈瘤症狀有哪些?

  • 頸疼痛:患者可能會感到頸部的持續或間歇性疼痛,這種疼痛可能會放射到頭部或肩膀。
  • 頭痛:突然出現的劇烈頭痛,有機會是血管受壓引起。
  • 視力問題:可能視神經受壓或腦部血流受到影響導致。
  • 神經系統症狀:包括一側身體的麻木或無力,這可能是由於血流不足或血栓形成引致。
  • 耳鳴:由於血流變化,病人會出現耳鳴。
  • 吞嚥困難:頸動脈的擴張可壓迫周圍的結構,病人會感到吞嚥困難或喉嚨不適。
  • 其他可能的症狀:心跳不規則、失去意識或暈厥等,這是因為血流變化的反應。

 

以上述病例的湯先生,屬於其中的頸內動脈瘤,此病可引致病側的眼神經麻痹,令視力顯著下降。由於著眼於眼科症狀而容易乏略症狀由頸動脈瘤引起,因而容易造成誤診延醫。

 

下篇文章我們談談頸動脈瘤需要做什麼檢查及如何治療。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Modern Treatment Options for Microtia and New Future Medical Perspectives

Microtia Classification and Symptoms

Microtia is not merely a cosmetic issue, its manifestations range widely from mild underdevelopment of the auricle to its complete absence. It is clinically classified into four grades:

 

Grade I: The auricle is smaller than normal, but key structures are visible. The ear canal may be narrow or affected by aural atresia.

 

Grade II: The auricle is partially developed, often hook-shaped or S-shaped. The ear canal is usually affected by aural atresia.

 

Grade III: Only a vertical remnant of tissue is present (often described as a “peanut” shape). The ear canal is completely affected by aural atresia.

 

Grade IV: Complete absence of the auricle, with no residual tissue (anotia).

 

Approximately 50-60% of microtia patients have associated ipsilateral facial underdevelopment, such as Hemifacial Microsomia. Bilateral microtia accounts for about 10-20% of all cases; these patients typically face more complex hearing challenges.

 

 

Treating microtia requires the involvement of a multidisciplinary medical team, including:

ENT (Otolaryngologist): Evaluates ear structure and hearing function.

 

Plastic Surgeon: Performs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surgery.

 

Audiologist: Conducts hearing assessments (Audiometry) and provides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Speech Therapist: Assists with speech development training.

Psychologist/Therapist: Provides psychological support and counseling.

 

 

Microtia Diagnostic Process

Initial evaluation typically begins in infancy, including a detailed physical examination, hearing assessment (Audiometry), and imaging studies. Hearing tests may include Auditory Brainstem Response (ABR) and Otoacoustic Emissions (OAE) to determine the type and degree of hearing loss. Imaging studies such as CT scans help assess the middle and inner ear structures, providing crucial information for subsequent treatment planning.

 

 

Timing and Sequence of Microtia Treatment
Treating microtia is a long-term process, requiring planning based on the patient’s age and specific circumstances:

 

Infancy (0-3 years): The focus is on hearing management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Children with bilateral microtia should begin using a bone conduction hearing device before 3 months of age. Unilateral cases require regular hearing monitoring. Early intervention is crucial for language development.

 

Preschool Age (4-6 years): Hearing management and speech therapy continue, while preparation for surgery begins. Discussing the treatment process with the child using pictures and models helps their understanding.

 

Optimal Surgical Age (6-10 years): By this age, the rib cartilage is sufficiently developed for grafting, and the auricle size is close to adult size. The child also has better psychological readiness and ability to cooperate. Treatment is divided into two main parts—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and hearing reconstruction—which may be performed in stages based on patient needs.

 

 

Auricular Reconstruction

Primarily employs the following three methods:

Autologous Rib Cartilage Reconstruction: This method typically requires 2-4 stages.

 

Stage 1: An autologous rib cartilage graft is harvested, carved into a 3D ear framework, and implanted under the skin.

 

Stage 2 (6-12 months later): Lobule transposition and auricular elevation.

 

Stage 3: Tragus formation and detail refinement; possible adjustment of the contralateral ear for symmetry.

 

Advantages: Uses the patient’s own tissue, high stability, low infection risk, appearance becomes more natural over time.

Disadvantages: Multiple surgeries, chest wall scar, longer recovery.

 

 

Alloplastic Implant (e.g., Medpor Implant): Uses a synthetic framework.

Procedure: Typically requires 1-2 stages. The implant is placed and covered with a temporoparietal fascia flap, followed by skin grafting.

Advantages: Fewer surgeries, no rib cartilage harvest, no chest scar.

Disadvantages: Higher risk of infection and extrusion; stability may be lower than autologous grafts.

 

Prosthetic Ear: An option for patients unsuitable for or unwilling to undergo surgery.

Attachment: Can be adhered with medical adhesive or attached via osseointegrated implants.

Advantages: No surgery required, highly realistic appearance, removable.

Disadvantages: Requires daily removal and cleaning, periodic replacement, long-term cost.

 

 

Hearing Reconstruction
Most microtia patients have conductive hearing loss, often due to aural atresia. Hearing rehabilitation options include:

 

Canalplasty: Creates a new ear canal and reconstructs the eardrum and ossicular chain. Success rates vary, with a risk of restenosis.

 

Bone Conduction Hearing Devices: Traditional devices: Held by a headband or softband.

 

Bone-Anchored Hearing Aid (BAHA): A surgically implanted abutment connects to an external sound processor.

 

Softband devices: Suitable for infants/young children, no surgery required.

 

Middle Ear Implants: Such as the Vibrant Soundbridge, which directly stimulates the ossicles.

 

 

Postoperative Recovery and Long-Term Follow-up
Adequate recovery is needed after each procedure. Long-term follow-up includes annual assessment of the auricle’s appearance and stability, regular audiometry (hearing tests), and psychological support.

 

 

Expected Outcomes After Microtia Treatment
Improvements are expected in three key areas:

 

  1. Appearance: Outcomes vary based on the method chosen (autologous rib cartilage graft, Medpor implant, or prosthetic ear), each with distinct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 regarding naturalness, feel, and maintenance.

 

  1. Hearing: Hearing can be partially improved with canalplasty or BAHA implantation, but typically not fully restored to normal levels.

 

  1. Psychological Impact:Improved appearance usually leads to significantly enhanced self-confidence and social engagement.

 

 

Future Perspectives and Emerging Technologies
The field of microtia treatment is continuously evolving.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issue engineering (lab-grown cartilage), 3D printing for customized frameworks and surgical guides, and genetic studies on Microtia and Hemifacial Microsomia.

 

 

Conclusion: The treatment of Microtia is a journey requiring both patience and courage. However, with advancements in medical technology and the collabo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medical teams, patients can now achiev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both appearance and functional recovery. It is crucial that treatment is tailored based on individual circumstances, family preferences, and professional medical advice to develop the most suitable personalized plan for each patient. For assistance, please contact ENT Head and Neck Surgery Centre  (Tel: 3100 0555), where our ENT specialists will provide detailed diagnosis and formulate a treatment plan for you.

 

 

Source:

HK ENT Specialist Ltd.

ENT Head and Neck Surgery Centre

For ENT Services, Audiology & Speech Therapy,

Sleep Disordered Breathing Management,

Hearing Aid Prescription & Medical Cosmetic Services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小耳症的現代治療選項與未來醫學新展望

小耳症分級與症狀

小耳症(Microtia)不僅是外觀問題,它影響範圍廣泛,從耳廓輕度發育不全到完全缺失都可能發生。臨床醫學上一般以4級來分類:

 

  • I級:耳廓較正常小,但主要結構可見,外耳道可能狹窄或閉鎖
  • II級:耳廓部分發育,呈鉤狀或S形,外耳道通常閉鎖
  • III級:僅存垂直方向的耳廓殘餘組織(狀似”花生”),外耳道完全閉鎖
  • IV級:耳廓完全缺失,無任何殘餘組織(無耳症)

 

約50-60%的小耳症患者伴有同側面部發育異常,如半側顏面短小症(Hemifacial Microsomia)。雙側小耳症約占所有病例的10-20%,這類患者通常面臨更複雜的聽力挑戰。

 

 

小耳症的治療需要多學科醫療團隊共同參與,包括:

  • 耳鼻喉醫生:評估耳部結構和聽力功能
  • 整形外科醫生:負責耳廓重建手術
  • 聽力學家:進行聽力評估和康復指導
  • 語言治療師:協助語言發展訓練
  • 心理治療師:提供心理支援和輔導

 

小耳症診斷流程

初步評估通常在嬰兒期開始,包括詳細的身體檢查、聽力評估和影像學檢查。聽力測試可能包括聽覺腦幹反應(ABR)和耳聲發射(OAE)檢查,以確定聽力損失的類型和程度。影像學檢查如CT掃描有助於評估中耳和內耳結構,為後續治療提供重要參考。

 

 

小耳症治療時機與序列

治療小耳症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根據患者年齡及其實際情況作規劃:

 

嬰幼兒期(0-3歲):

重點是聽力管理和語言發展。雙側小耳症患兒應在3個月前開始使用骨導助聽器,單側患者則需定期監測聽力狀況。及早干預對語言發展至關重要。

 

學齡前期(4-6歲):

繼續進行聽力管理和語言治療,同時開始為手術做準備。跟幼童討論治療過程,使用圖片和模型幫助他們理解。

 

最佳手術年齡(6-10歲):

此時肋軟骨已充分發育可供移植,且耳廓大小接近成人。患童也具備足夠的心理準備和配合能力。治療主要分為耳廓重建和聽力重建兩部分,視患者需求可能分階段進行。

 

 

耳廓重建

主要採用下列三種方法來重建耳廓

自體肋軟骨移植重建(Autologous Rib Cartilage Reconstruction),這方法通常需要2-4次手術來完成。

  • 第一階段:從患者胸部取出肋軟骨,雕刻成三維耳廓框架,然後植入耳部皮膚下。
  • 第二階段(6-12個月後):進行耳垂轉位和耳廓提升。
  • 第三階段:對耳屏形成和細節修整,對側耳調整以對稱,進一步提升外觀自然度。

優點:使用自身組織,穩定性高,感染風險低,隨時間推移外觀更自然
缺點:多次手術,胸部會留下疤痕,恢復時間較長

 

 

人工材料植入(如Medpor或Silastic框架)

使用高密度多孔聚乙烯材料製成的耳廓框架。

手術過程:通常需要1-2次手術。先將材料框架植入,然後用顳淺筋膜瓣覆蓋,最後植皮。

優點:手術次數少,無需取肋軟骨,無胸部疤痕

缺點:感染風險較高,穩定性不如自體肋軟骨移植

 

 

義耳(Prosthetic Ear)

為不適合或不願手術的患者提供的選擇。

固定方式:可採用粘合劑粘貼或通過骨整合式植入物(如Brånemark系統)固定

優點:無需手術,外觀逼真,可隨時取下

缺點:需要每日取下清潔,定期更換,成本長期累積

 

 

聽力重建

小耳症患者多伴有傳導性聽力損失,聽力重建方案包括:

 

耳道成形術(Canalplasty)

創建新的外耳道,重建鼓膜和聽小骨鏈。成功率約50-80%,但可能存在再狹窄風險。

 

骨導式助聽設備

傳統骨導助聽器:通過頭帶或髮箍固定

骨錨式助聽器(BAHA):通過手術將植入體固定於顱骨,連接外部處理器

軟帶骨導助聽器:適用于嬰幼兒,無需手術

 

中耳植入裝置

如振動聲橋(Vibrant Soundbridge),直接刺激聽小骨,提供更自然的聲音質量。

 

 

手術後恢復及長期跟進

每次手術後都需要適當的恢復期:

手術後1-2周:拆除縫線,避免手術部位受壓

手術後4-6周:避免劇烈運動和可能碰撞耳部的活動

手術後3個月:基本恢復,但仍需保護耳部免受外傷

長期隨訪,包括:每年評估耳廓外觀和穩定性、定期聽力檢查、心理狀態評估和支持

 

 

小耳症治療後可望獲得三方面的改善

外觀

  • 肋軟骨重建:可獲得接近自然的耳廓外觀,形狀、輪廓較逼真,但仍可能有細微不對稱或瘢痕。
  • 人工植入物:外觀較規則,但觸感較硬,可能不如自體軟骨自然。
  • 義耳:外觀逼真但需定期維護,可能在運動或親密接觸時不便。

 

聽力

若進行耳道重建或植入BAHA,聽力可部分改善,但通常無法完全恢復至正常水平。未進行聽力重建的單側小耳症患者,因對側耳正常,日常生活影響較小。

 

心理影響

外觀改善後,患者自信心通常顯著提升,社交能力增強。

 

 

未來展望與新興技術

小耳症治療領域正在不斷發展,組織工程方面,實驗室培養軟骨細胞,未來可能實現無需取肋軟骨的再生醫學方案;3D打印技術可定制化耳廓支架和手術導板,提高手術精確度;基因研究可探索小耳症的遺傳因素,為預防和早期干預提供新思路。

 

總結:小耳症的治療是一段需要耐心和勇氣的過程,但隨著醫學技術的進步和多學科醫療團隊的協作,患者現已能獲得顯著的外觀改善和功能恢復。重要的是,治療應基於個別情況、家庭意願和專業醫療建議,為每位患者制定最合適的個性化治療方案。需要協助,請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及制定治療計劃(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頸靜脈球體瘤:症狀、診斷與治療方法

 

上文我們說過頸靜脈球瘤容易被誤診,它雖是良性腫瘤,但它具有高度侵犯性,可導致多發性腦神經麻痹,誘發嚴重的後果。今次談談頸靜脈球體瘤有什麼症狀、如何診斷及治療。

 

 

頸靜脈球體瘤有什麼症狀?

視乎腫瘤原發位置及發展狀況而出現不同症狀。最常見的症狀為聽力下降、搏動性耳鳴,其次是外耳道腫物、面癱、伸舌偏斜、耳流膿、耳痛、眩暈、外耳道出血、聲音嘶啞、耳脹悶、面部抽搐、頭痛、上頸部包塊、吞咽障礙、言語含糊。這些症狀也是其他耳鼻喉科疾病常有的症狀。這也是為什麼頸靜脈球瘤容易誤診診為中耳炎、中耳膽脂瘤、血管瘤、中耳癌、肉芽腫、黑色素瘤的原因。事實上,頸靜脈球體瘤可於疾病晚期才出現較明顯症狀。

 

 

頸靜脈球體瘤如何診斷?

中老年階段發病者,腫瘤生長較為緩慢,加上頸靜脈球瘤首發症狀不典型,一般的常規檢查有一定難度。如僅CT及MRI平掃檢查, 或聽力檢查、取活檢甚致單憑經驗診斷容易造成誤判。如果病人除了耳部症狀外,還伴隨其他腦神經症狀時,要警剔頸靜脈球瘤的可能。發現病人有外耳道或鼓室紅色腫物時,更要考慮到此病的可能。善用CT和MRI影像學診斷,薄層顳骨CT、MRI增強掃描、免疫組織化學檢查,加上醫生警覺,可提高正確診斷「頸靜脈球瘤」,為病人爭取早診斷早治療。

 

 

頸靜脈球體瘤如何治療?

 

手術切除

治療頸靜脈球體瘤首選仍以手術切除為主。根據腫瘤的部位、侵犯範圍,選擇最佳手術入路,以期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例如,局限於鼓室內的小型腫瘤,從外耳道入路或耳後入路;體積較大涉及頸靜脈孔區的腫瘤,則從顱底入路,外側方、後側方或前方入路;腫瘤沿頸動脈岩骨部或咽鼓管侵及岩尖並長入中顱底的,則從顳下窩入路。手術原則以不損傷重要神經血管結構為大前題,最大程度的徹底切除腫瘤。

 

放射療法

如果腫瘤影響範圍廣泛、或難以手術切除,或手術切除不滿意者,或全身情況不容許進行手術,都可進行放射治療或立體定向敫射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達到控制腫瘤生長和減輕狀況。

 

介入治療

學者建議手術前一天進行血管栓塞,可降手術區的出血,也降低頸靜脈球體瘤釋放令血管興奮的化學物質。由於身體狀況未能接受手術的病人,介入治療也是緩解症狀和壓力的治療方式。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

1 2 3 58
註: 本站無論中文繁體,中文簡體和英文內容所提及的疾病和治療方法僅供讀者參考,並不代表本站推薦該種療法,亦不能代替專業醫生診治,讀者如有需要,應該尋求專業醫生意見或聯絡香港耳鼻喉專科。

另所有文章內使用的人名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