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歲的閆先生本身患有鼻敏及長期鼻塞情況,之前服用抗過敏藥都能舒緩,但最近服藥後症狀不減而求診。醫生發現閆先生一側鼻腔已完全堵塞,甚至壓迫另一側鼻腔。詳細檢查報告出來,閆先生確診了《末期上頜竇癌》。腫瘤已侵犯眼眶,需大範圍切除和放療化療三管齊下。閆先生自言從鼻塞到確診簡直是驚心動魄。此病例也凸顯了鼻竇癌早期症狀的隱匿性及延誤診斷的風險。」
鼻腔及鼻竇癌疾病定義
鼻腔及鼻竇癌(Paranasal Sinus Cancer)指發生於鼻腔或四對鼻竇(上頜竇、篩竇、額竇、蝶竇)的惡性腫瘤。其中尤以上頜竇癌最常見(佔50%~80%),其次為篩竇癌。此病好發於40~60歲,男性患者居多。
鼻腔及鼻竇癌的症狀及傷害
早期症狀(易與鼻竇炎混淆)
- 單側鼻塞:漸進性加重,晚期可能雙側鼻腔均阻塞。
- 有血鼻涕或鼻涕帶血絲:這是腫瘤潰瘍出血所致,佔病例的30%~40%。
- 臉頰麻木或牙痛:上頜竇腫瘤壓迫神經所致,容易誤診為牙科疾病。
晚期症狀(腫瘤侵犯鄰近組織)
- 視力受損:腫瘤侵入眼眶導致眼球突出、複視,甚至失明。
- 張口困難:腫瘤侵犯顳下窩或翼齶窩,影響咀嚼肌功能致張口困難。
- 劇烈頭痛:腫瘤擴散至顱底或腦神經,可引發「蝶齶神經痛」。
全身性傷害
- 頸淋巴結轉移:約有70%~80%患者就診時已出現淋巴結擴散。
- 極度消瘦:晚期因營養不良導致極度消瘦、貧血。
鼻腔及鼻竇癌的成因
- 慢性炎症刺激:長期鼻竇炎患者風險較高。
- 致癌物質暴露:木屑、鎳、甲醛等工業粉塵可能誘發癌變。
- 病毒感染:人乳頭瘤病毒(HPV)與部分病例相關。
- 基因改變:某些基因突變或基因重排,如NUTM1基因易位,也可能導致鼻腔及鼻竇癌
- 良性腫瘤惡變:如內翻性乳頭狀瘤有10%癌變風險。
- 免疫功能低下:削弱對異常細胞的監控能力。
鼻腔及鼻竇癌診斷方法
- 鼻內鏡檢查:觀察鼻腔內腫瘤形態,直接取組織活檢。
- 影像學檢查:CT掃描評估腫瘤範圍及骨質破壞;MRI清晰顯示軟組織侵犯,如顱底或眼眶。
- 病理切片:區分癌症類型(如鱗狀細胞癌、腺癌)。
- EB病毒檢測:部分鼻咽癌與EB病毒相關,但鼻腔及鼻竇癌較少見。
鼻腔及鼻竇癌治療方法及流程
綜合治療原則,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放射治療和化學治療,5年存活率可達40%~70%。治療流程大致如下:
- 術前評估:透過影像學確定腫瘤範圍,規劃手術路徑。
- 手術切除:內視鏡微創手術適用於早期腫瘤,保留面部外觀;晚期腫瘤需切除部分顱骨或眼眶,之後或要做重建手術。
- 放射治療:針對清除手術後可能殘留的癌細胞,以降低復發率。
- 化學治療:多用於癌細胞出現轉移或無法施行手術的病人。
- 最新進展:強度調控放射治療(IMRT),能精準定位腫瘤,減少正常組織損傷;標靶治療和免疫治療,對於某些特定類型的鼻腔及鼻竇癌,如NUT癌,標靶治療可能有效。
鼻腔及鼻竇癌早期診斷至關重要,若你出現單側鼻塞、鼻涕有血超過兩星期,應儘速就醫。隨著微創手術與精準放療的進步,患者存活率已顯著提升,關鍵在於提高警覺與定期篩查。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