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湯先生,因為感到視力越來越差而向眼科求診。經過檢查後懷疑是「急性視神經病變」引致。其後接受了神經營養和改善微循環等治療,但療程結束,病情卻沒有明顯好轉。數月後湯先生的視力進一步下降,醫生經滙診後,考慮病因有可能不是來自眼部,於是為湯先生接受了眼眶的MRI檢查,還有頸動脈CT血管造影,結果確診為《頸動脈瘤》。可惜被壓迫的視神經已出現委縮,頸動脈瘤治療後,視力也沒有明顯改善。」
頸動脈瘤是一個總稱,其中出現在頸總動脈、頸內動脈、頸外動脈或其分支的動脈瘤也統稱為頸動脈瘤。頸動脈瘤邊界清楚但沒有真正的包膜,質地韌,呈淺紅褐色。隨著頸動脈瘤逐漸增大,頸內和頸外動脈之間被頸動脈瘤撐開,使頸總動脈分叉呈杯狀增寬。頸動脈體瘤的發病年齡層以中青年居多,但十來歲至七十多歲同樣可確診。
大部份的頸動脈瘤屬於良性腫瘤,生長緩慢。但有小部份頸動脈瘤是惡性的。頸動脈瘤是否惡性,不能單憑病理檢查來確定,而應根據它是否具有惡性癌腫瘤的特徵而定,就是淋巴結轉移或遠處器管轉移。即使是良性腫瘤,但腫瘤壓迫氣管可造成呼吸困難;侵犯腦神經出現聲音嘶啞、伸舌偏斜;向顱底生長或破壞顱底骨質向顱內生長,使手術的難度和危險性大大增加。
頸動脈瘤跟其他動脈瘤一樣,致病風險因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創傷、動脈炎症、動脈中層囊性病變、細菌感染、年紀和家族遺傳基因等。另外,某些居住在高原地區的人士,由於長期慢性的低氧刺激可使頸動脈組織增生,但組織增生如何發展成腫瘤,其中的轉變過程則當未明確。頸動脈瘤病變通常是單側發生,以頸總動脈及其分叉處最普遍,其次是頸內動脈,頸外動脈瘤則較少見。
以上述病例的湯先生,屬於其中的頸內動脈瘤,此病可引致病側的眼神經麻痹,令視力顯著下降。由於著眼於眼科症狀而容易乏略症狀由頸動脈瘤引起,因而容易造成誤診延醫。
下篇文章我們談談頸動脈瘤需要做什麼檢查及如何治療。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