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頸癌泛指發生於頭頸部位的惡性腫瘤,涵蓋口腔、鼻咽、喉部、唾液腺等多個區域,依據原發部位不同而有不同名稱,例如: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唾液腺癌、鼻竇癌、唇癌、舌癌、口腔黏膜癌等等。香港每年新增近千宗病例,其高發和複雜性凸顯了對疾病深入認識的重要性。本文除探討治療頭頸癌新趨勢外,也會從風險因素、症狀辨識,講解頭頸癌預防策略及防治關鍵。
治療頭頸癌新趨勢:從傳統療法到精準醫療
頭頸癌治療需依腫瘤位置、分期及患者狀況制定個性化方案,近年療法持續革新:
- 手術與放化療:早期患者以手術切除為主,中晚期則合併放療與化療。傳統鉑類化療雖有效,但副作用如黏膜炎、骨髓抑制較明顯。
- 標靶與免疫治療:標靶藥物:針對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抑制腫瘤生長,常用於復發性病例。
- 免疫療法:PD-1抑制劑(如Pembrolizumab)透過激活T細胞攻擊癌細胞,被列為晚期頭頸癌一線用藥。臨床數據顯示,免疫治療的48個月存活率較標靶藥物高出3倍,且副作用較低。
- HPV陽性患者的治療優勢:HPV陽性口咽癌患者預後顯著優於陰性者,治癒率更高。目前研究正探索對此類患者減少放療強度,以降低長期副作用。
香港治療現況與展望
香港現行指引將免疫治療用於轉移性或鉑類治療失敗的晚期患者。儘管費用高昂(與標靶治療相近),但其延長存活期的顯著效果為患者帶來新希望。未來,隨著基因檢測與個體化醫療的發展,頭頸癌治療將更趨精準,提升生活品質與治癒率。
頭頸癌雖兇險,但透過遠離致癌風險、關注身體異常信號,應用現代醫療技術,病人仍能更好應對疾病。從疫苗接種到免疫治療,醫學發展正逐步改寫頭頸癌的治療格局,為病人點亮生命曙光。
風險因素:遠離致癌誘因
頭頸癌的發生與多重風險因素密切相關,了解並避開這些危險因子是預防的第一步:
- 遺傳與種族:遺傳性疾病如範可尼貧血症可能增加早期癌變風險;亞洲人種(尤其華人)因EB病毒高感染率,鼻咽癌發病率顯著高於其他族群。
- HPV感染:人類乳頭瘤病毒(HPV)16型是口咽癌的主要致癌病毒,感染途徑多為性接觸。接種HPV疫苗可大幅降低相關癌症風險。
- 煙酒與檳榔:吸煙與過量飲酒是口腔癌、喉癌的兩大元兇,兩者協同作用更使風險倍增。東南亞地區盛行咀嚼檳榔,亦與口腔癌高度相關。
- 職業因素:長期接觸木粉、鎳粉、甲醛或石棉等有害物質,可能增加鼻竇癌、聲門癌風險,常見於伐木、紡織、建築等行業從業者。
症狀警訊:早期發現的關鍵
頭頸癌症狀因腫瘤位置而異,以下為常見警示信號:
- 鼻咽與鼻竇:單側鼻塞、反覆流鼻血、聽力下降。
- 口腔與舌部:超過兩週未癒的潰瘍、白斑、牙齦異常出血。
- 喉部與聲門:聲音沙啞持續逾兩週、吞嚥疼痛、呼吸困難。
- 下咽與頸部:頸部腫塊、吞嚥困難、唾液帶血。
- 唾液腺:面部腫脹、肌肉麻木或持續性疼痛。
若出現上述症狀,應立即就醫檢查,切勿誤認為一般炎症而延誤治療。
預防策略:降低罹癌風險
- 戒煙酒與檳榔:戒煙、限酒及停止嚼檳榔,可降低60%以上頭頸癌風險。
- 接種HPV疫苗:美國FDA已批准「九價HPV疫苗」用於9至45歲族群,預防HPV相關口咽癌。
- 定期口腔檢查:頭頸癌雖無標準篩檢項目,但牙醫可透過常規檢查早期發現口腔病變。
- 職業防護:高風險行業工作者需配戴防護裝備,減少吸入有害粉塵。
如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