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歲男性梁先生因“頸部腫塊3個月”求醫就診。梁先生表示頸部的腫塊不痛但卻逐漸增大,而且出現夜間盜汗和體重下降。超聲波檢查顯示有多發淋巴結腫大,進行穿刺活檢確診為彌漫性大B細胞淋巴瘤(非霍奇金型)。經標靶藥物結合化療後,頸部腫塊明顯縮細,梁先生病情也穩定下來。」
何謂頸部淋巴癌?
頸部淋巴癌主要分兩類:
- 原發性淋巴瘤:起源於淋巴系統,如霍奇金淋巴瘤或佔90%以上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 轉移性淋巴癌:多由甲狀腺癌、鼻咽癌、頭頸癌等其他部位腫瘤轉移至頸部淋巴結。
頸部淋巴癌有什麼症狀及危害?
- 頸部腫塊:腫塊無痛、質硬、活動度差,可能融合成團。
- 全身症狀:發燒(>38℃)、盜汗、體重減輕(6個月內下降>10%)。
- 局部壓迫:腫塊壓迫氣管致呼吸困難,或壓迫神經引起疼痛。
- 危害:未及時治療可導致多器官侵犯、骨髓抑制(如貧血)及免疫功能崩潰,危及生命。
頸部淋巴癌的病因是什麼?
- 遺傳因素:家族中有淋巴瘤風險增加。
- 病毒感染:EB病毒、幽門螺旋桿菌等與淋巴瘤相關。
- 免疫缺陷:愛滋病或器官移植後長期服用免疫抑制藥物。
- 環境因素:長期接觸苯類化學物或輻射。
頸部淋巴癌如何診斷?
- 超聲波檢查:評估淋巴結大小、血流及結構異常(C-TIRADS分類)。
- CT/MRI檢查:明確腫瘤範圍及轉移情況。
- 細針穿刺(FNAB):結合洗脫液檢測甲狀腺球蛋白或基因突變,提升準確率至94%。
- 粗針活檢:用於疑難病例的組織學確認。
- 分子檢測:如檢測MYC、BCL2基因異常,指導標靶治療。
頸部淋巴癌治療方法及流程如何?
化療結合標靶藥物:
- R-CHOP方案:R-CHOP 用於治療非霍奇金淋巴瘤(NHL)。 這是一種包括化療和標靶治療(稱為化學免疫治療組合)加上類固醇藥物的組合治療方法。
免疫治療:
- PD-1抑制劑:用於復發或難治的病例,5年存活率提升至52%。
- 放射治療:局部控制腫瘤,尤其適用於早期霍奇金淋巴瘤。
- 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從病者身上收集T細胞,經基因改造成為CAR-T 細胞後將其輸回病人體內。這些 CAR-T 細胞可識別獨特的癌症表面標誌物。CAR-T細胞療法特別針對復發頸部淋巴癌患者,客觀緩解率達91.7%。
手術治療:
- 對於局限性病灶,手術切除可以減少腫瘤負荷,但通常需要結合其他治療方法。
治療流程:
- 確診後分期(I-IV期)及風險評估。
- 按病人實際情況制定治療方案。
- 定期做影像檢查及分子監測(如循環腫瘤DNA)。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