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先生年屆55,有一個奇怪的習慣,就是每天必須往耳朵裏挖一挖,不然就會感到不自在。但前段日子,他開始感到耳朵不適,不但耳朵疼痛還有流膿情況。診斷證實何先生患上耳癌,稱為「外耳道鱗狀細胞癌」,而成因竟跟他的不良挖耳習慣有莫大關係。醫生解釋,何先生因長期採耳會刺激外耳道的表皮,引起皮膚滲出,造成惡性循環,繼而誘發了耳癌。」
「60歲姚女士,感到左側的耳朵悶塞感日趨嚴重,並且耳道出現臭味的分泌物。姚女士以為是耳垢堆積引致,於是請女兒為其挖耳。家人見到姚女士左側外耳道有塊狀耳垢,試著挖走耳垢無果返而令耳道出血。求診後發現那不是耳垢,而是耳癌引起的新生物,經病理化驗後,同樣確診為「外耳道鱗狀細胞癌」
外耳惡性腫瘤大部分來源於皮膚,以鱗狀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最為常見,約佔所有外耳惡性腫瘤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基底細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多見於40歲至60歲的成人。誘發外耳道鱗狀細胞癌的因素,不僅和長期陽光曝曬有關,外耳道慢性發炎或經常接觸化學物質也是危險因素之一。
耳痛,耳的分泌物帶血,若受感染則耳道流膿及聽力下降。若癌細胞侵犯面神經可引致面癱。發病初期易誤診為慢性耳炎而延誤治療。因此當外耳道炎症經過適當治療但仍未見效果,就要警惕道鱗狀細胞癌的可能,應做活檢以確定病因。
T1 ~ 腫瘤局限於外耳道,沒有侵入骨質。
T2 ~ 腫瘤已呈輕微骨侵襲,但未累及全層。
T3 ~ 已侵襲骨質全層或侵犯至中耳、乳突或顳下窩,或已出現面神經痲痺
T4 ~ 腫瘤侵襲至耳蝸、岩尖或硬腦膜。
手術切除後輔以放射治療。T1和T2期病變選擇顳骨外側切除,同時切除腮腺淺葉和進行同側頸清掃術。T3和T4期則需要顳骨次全切除。
由於外耳道癌症的預後不太理想,手術及術後放射治療的五年存活率底於50%。因此,若發現耳道有無法移除的腫塊,伴隨聽力下降或出血等現象,應盡快求醫,好排除外耳道惡性腫瘤的發生。
有任何耳鼻喉問題,請立即聯絡香港耳鼻喉頭頸外科中心,由我們的耳鼻喉專科醫生為你詳細診治(電話3100 0555)。
資料來源:
香港耳鼻喉專科
提供耳鼻喉科服務、頭及頸外科服務
聽力及言語治療、驗配助聽器服務
人工耳蝸植入、睡眠障礙治療
https://www.hkentspecialist.hk